网上有关“上海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海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是一名在上海大学生活学习满四年的本科生,现已毕业,怀念“热销”的通识课,分享如下:

李梁 创新中国系列课程

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老师生动的讲课方式以至于他的课一座难求,为90后大学生量身定做 “中国课”,李梁老师课上分享用心制作的ppt课件,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感受时代增进了政治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

庄恩平

庄老师的《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也很有必要去蹭一蹭,老师博学多识,幽默风趣,富有经验和激情,面对各国的文化差异,课上通过老师组织有趣的表演来了解各种应对法则,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徐倩 中国经典音乐

一周一次的音乐课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是一种享受,课上涉及到的歌曲和乐音虽然不是平时听到的流行音乐,但是美妙的音乐足以带走一周的疲惫,老师每周不光在课上讲到中国音乐的成长史,还会结合影视作品,同学学唱等方式,使我们在中国经典音乐中感受中国文化

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听课前的准备

--统编语文四至六年级教材国家级培训学习琐思

? 2019年5月23日,在统编语文四至六年级教材国家级培训班上,温儒敏教授作了《语文课改 读书为本——如何用好统编语文教材》的报告。幸得朋友网上所转温教授报告实录,学习后发现其中不乏“金句”,亦不乏“干货”,读之令人沉思。其中很多观点,我深表赞同。于是,本人不揣浅陋,摘取温教授发言中的一些话语,姑命之为“金句”,作了些个人化的赏析,期待以此深入研究语文教学问题,也期待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 “金句”1:“立德树人”如何做?八个字: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 赏析:当下,“立德树人”已然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价值。但谈到为什么要“立德树人”,料想很多教育人未必能说得清楚。温教授直言:“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一到操作层面就往往无法落地。试想,如果有了“理想信念”,学生也便有了对家国的体认;如果有了“文化自信”,学生也便有了家国的归属;如果有了“责任担当”,学生也便就有了为家国振兴而努力的自觉和意识。这三个方面是我们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教育实际和生命特性全面、整体渗透的。

让我深以为然的,还有温教授提到的“立德树人”的方式——润物无声。他说,“现在的教学中,常常见到外加的空话、套话、大话,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也难于走心。”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刚性地推送资源、信息,越是机械地传达精神、文化,效果越是不尽人如意。更要命的是,受教者会最终远离教育,放弃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心灵的点拨,精神的化育,最理想的方式是“润物无声”。有一个事实常常会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受教者越是不知道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成效越佳。古人云:“上善若水。”水为什么“上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化育万物不是用刚猛的方式,而是用慈柔的方式。慢慢地浸润,不断地荡涤,静悄悄地改变。让事物在温柔的抚摸中,在无声的渐进中,在潜移默化,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实现着彼此的成全与造就。高明的教学常常“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及说教半分,却常常让学生的人格得到了丰富,心灵得到了滋养。在诗词歌赋的唱和中,在关键语词的玩味中,在人物形象的描摹中,在文本情境的沉浸中,那些精神的、文化的、思想的精髓都一一进驻孩子心田,并长久甚至永远地占据,成为一生的珍藏。教什么重要,怎么教,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也至为重要。当教学触及到“立德树人”的层面的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的教育智慧,检测我们能否真正做到“润物无声”的时候了。

“金句”2:实现人文教育,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把大词变为儿童能理解的词,要下一番心思。

赏析:想想也是,在我们语文教学的现场,为了体现人文性,常常是空话、套话、假话大行其事,“大词”不绝于耳。我理解的,温教授说的“大词”,并不是不好的词,而是远离生活和文本的空洞的概念。“大词”在小学教育中要慎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慎用。小语姓“小”,名“语”。我们始终不要忘记了,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是小孩。如果把概念从文本的意境和生活的情境中剥离出来,再加以放大的话,小孩子就会或是不知所措,或是囫囵吞枣,或是敷衍了事,最终教育走向了虚无。习惯用“大词”折射出的教育观是肤浅的,仿佛用了“大词”就是体现了文道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折射的学生观是模糊的,我们把孩童等同于思维成熟的成人,等同于可以填充的器物,等同于没有感知和创造力的顽石。当然,其折射的教育观也是非人性的,似乎只要干预就有成效,只要反复就能抵达。所以教育变得粗暴,变得简单,变得苍白。

走出“大词”的误区,需要我们读懂儿童,知道他们正在经验着的生活是怎样的,能够或是愿意体验的情感是怎样的,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旨趣所在,他们的语言习惯,等等等等。当我们对此已经了然时,我们就会将“大词”转换成“小词”,将概念演变成画面,将道理幻化成一泓清泉,滋润孩童心灵,在天光云影中,徘徊,映照,绵延……

“金句”3:教材在重建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是“隐在”的体系,不是“显在”的,不刻意强调体系化,以防止过度的操练。

赏析:几十年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看到了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从工具性到人文性,从人文性到工具性,再到如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就像是一个钟摆,在不断地寻常那个最恰当的位置。《中庸》有言:“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任何时候,我们过度地强调事物的某一个方面,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离真相越来越远。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国家统编教材在引导老师们强化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为此,编者创生出“语文要素”的概念,不仅如此,还努力将语文要素作了系统化的梳理、确定和安排。一个复述,从二年级借助图画、提示复述,到三年级借助表格等详细复述,再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可以说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温教授此言,我听出了一丝担心,那就是担心老师们会过于强调语文要素的训练,而流于机械化,单一化。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学生新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割裂。我以为,若要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对于训练一要操之有度,适可而止;二要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三要基于文本,相得益彰。我们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不要人为地拔高。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不同年段,其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入语文要素的学习。那种一节课直奔语文训练点,只为语文训练点的方式是粗暴的,无趣的,也是叫人讨厌和生畏的。

“金句”4:老师要读课文。不要先看参考书,先好好读原文。不只是新课文要认真去读,老课文在备课时也要重新读。教师先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

赏析:由此,我想起已故的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先生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老师书不读好不上堂。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没有深切的感知,高度的体认,那讲述也一定是虚的,假的,空的,无力的,乏味的。就像我们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你的感动程度直接会影响到你讲述时情绪的张力,表情动作的表现力和语言的感染力。如果你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的触动,没有一丝一毫对关键语词的敏感,那可以暂且不教,等有触动和感觉的时候再教。这似乎有些理想化,但,我以为,这是对课堂和文本的敬畏,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成全。可以想象,当你读书读到情动于衷,浑然忘我时,你会享受这个过程,你会受到灵魂的洗礼。带着这样一种姿态走入讲堂,你就会迫不急待地要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和所思所想。这本身就是令人沉醉和着迷的。如果教学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那课堂也会为我们带来深层次的幸福体验。孔子说:“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说的是,现代的人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做给别人看。而古代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丰富德性。教师课前沉浸式地阅读或是朗读,就有可能实现“为己”之学和“为己”之教。为了自己体验到洞察文本秘妙的快乐而读,为了自己享受思想碰撞和生命对话的快乐而教,就会成为奢华而美妙的职业生活。教师备课时读好文还有一大好处在于:蓄势。为什么钱塘江每年有那样壮观的大潮,就是因为蓄的势足够大。读书就是蓄势,课堂教学的无力就是课前读书的无力,课堂教学的苍白就是课前读书的苍白,课堂教学的逼仄就是课前读书的逼仄。读得怎样,直接影响到教的怎样,那为什么不读呢?

“金句”5: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要过多解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诗中那种感觉,让学生品味读。有时诗意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

赏析:当我们把诗意确定为一个又一个答案时,诗便已经“死”去。当我们把诗句演变成一个又一个解释时,诗便已经干瘪。“诗无达诂”一切对于诗意的固化和规定都是一场徒劳。我们只能试探,试探一个个别样的灵魂,在别样的时刻,那些个别样的情愫。作为一个语文人所能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切有必要的资源,有必要的支架,有必要的引导,使其有个大致合理的方向和基本适切的意境。学生自可思接千古,自可遥想四方,自可与诗人的心灵对话,自可在特定的场景悠游。在初知其意,略得其味之后,读之,吟之,诵之,反复玩味品察之。叶圣陶先生说:“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神。”这说的是语文教学,我以为,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尤应如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借助媒体,借助文本,借助教师语言的功力营造一个有强烈代入感的场。然后,就让一切该发生的发生,该生长的生长。我们只需要适时地拨,适时地推,适时地提,适时地对话激发,适时地推波助澜,适时地穿针引线。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大于结果,形象大于艺术,诵读大于讲解。

? “金句”6:语文课很热闹,很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阅读,缺少真正个性化的自由的阅读,老是组织各种活动,并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赏析:《道德经》有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厚重的应该主宰轻浮的,宁静的应该主宰躁动的。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不至于偏颇。阅读尤为如此,语文教学尤为如此。文本是一个个特定的现场,这个现场的背后是为文者隐微而深远的思想,激越而含蓄的情思。那是孤独而高贵的灵魂的低吟浅唱,那是在沉静而单纯的世界里的嘶鸣倾诉。文本的创作是“情动而辞发”,阅读的感悟是“披文以入情”。一来一去,一顺一逆,若要使得这样的沟通自然畅达,就必须与作者有着基本对等的品质,与创作现场基本相似的状态。这个状态千差万别,但其根本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重”,是“静”。语文的实践活动需要,但不宜太多;课堂的活跃与互动需要,但不宜太频。课堂上要多一些静思默想的时刻,多一些内心涌动的时刻,多一些内心倾谈与对话的时刻。人的素养提升是一场内在的静悄悄的革命。外在的喧嚣只会扰乱心性,使灵魂的“革命”和素养的提升化为乌有。一堂课得到迅速推进,是高效的,但唯有适时地停止,让学生静思默想,才是高明的;一堂课风生水起,活力四射是精彩的,但唯有不失时机地引发内心思维的风暴,参与高级的、有挑战性的语言的运作才是精当的,精湛的,精妙的!

去听课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呀?啊,不是说我带着一个脑瓜子就去了啊,带着一支笔一个本把它记录下来就完事了,我们做哪些准备才能完成我们听课的目的啊,能实现我们听课的目的,因为我们听课是有目的的,刚才前面已经说过了啊,我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来才去听课,那我们要做哪些准备才能完成,实现我们听课的任务呢?

再一个准备呢是学识上的准备,那么学术上的准备呢,就是要熟悉课程标准,充分的把握教材。我们要听一节课,不管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的音乐体育美术,那么我要对这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有所了解,要对我听的这个内容有所了解,我们要听坐井观天,那你也要把这篇课文读下来,最好能背下来,你才做到心中有数。要充分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所以呢,我们在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学识准备的过程当中,我想老师们应该也做到5个清楚,刚才是5个确定在理论上的准备,在学术上的准备,我们要做到5个清楚。

一、清楚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要求特别清楚这一节课上我要听的这个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呀啊?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呀?做到心中有数提前进行备课,提前要了解这个教材的内容,他这一课时的目的是什么啊?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第2个清楚,清楚教学建议。既要了解课程标准当中对这个学段的教学建议,同时还要读一读,教参当中对这课时学习的教学建议,要有所了解。第三,要清楚规定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语文学科,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那你在听这课之前,你要针对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它之前已经掌握了哪些和我们现在要学的是什么之后还要从哪个角度进行语文这个素养的培养,你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既要了解这种知识体系。数学也是这样,我们在学习这个背的概念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加法的结构,那么在学习乘法结构的时候,他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5次的对于这个数据的了解,那么学生在学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可以跟那个条形统计图建立联系,这些都是它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听课之前,在进行自己的学识的准备的时候,要了解教参,也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课程标准,对这个年段这个学科的要求,它的知识在哪里啊?前后有哪些关联?是需要我们了解的。第四,清楚限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就是在我们要学习要听的这节课当中,它由一个字一个词,一篇课文,它会有哪些的拓展,或者由一个词会深入到哪些内容,这些我们也要有一些了解。第五,清楚教学的特点。那么也就是说我这一课,我是以识字为主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还是以阅读为主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这一课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数学课上是新授知识课还是练习课?等等。那你要了解这次教学的特点,它定位是什么?可以之前跟我们讲课的老师有个沟通,有一些了解,如果呢到外省市去听课,去看那个大赛的课,可能对这些内容不是很好了解,但是我们也能够大概的了解到他讲的是哪个年段的课,我们应该有一个了解,所以我们在听课前的学识的准备的过程当中,首先我们要熟悉课程标准,我们要充分的把握教材,对教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你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你才能够搞清楚这5个方面。因为你本身可能不教这个年级,你对这个年级的教学的重难点呀,目标任务啊,以及它的知识体系,可能就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了解,那怎么办?我们在听课前要做一做功课,对这些内容要清楚。

再有呢,我们在学习准备上,还应该在掌握教材这个方面,做到三准一活,因为我们听课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你不能很准确的去评价一节课,听完课以后你跟老师进行交流,你都无话可说,你没有依据,你不敢张嘴说话。所以我们对教材理解应该做到三准一活。第一准叫认识准。认识什么?认识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其实前面我们在讲清楚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我们对这个知识体系,不管是一个单元还是整册书还是这一课,你应该非常清晰,学生前面学了什么,我们现在要学什么,后边他还可能要学什么,这样一个整个的知识体系,教材的编排是有体系的。比如说我们理解词语,一二年级就是借助生活实际,借助上下文,借助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那么到了中年级,学生就会根据我们一二年级所学的这些方法继续延伸,明确提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什么方法?比方说查字典查词典,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如说,运用拆字法来解释词语等等,那么你看,到了中年级就可以用多种方法了。那么到了高年级,他不仅仅有了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他必须会运用,你看这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从词语理解的这个角度,它有一个知识体系。那么你在听课前你要对这样的一个体系要有所了解。这是认识要准确。第2个准是把握准。啊,把什么能够进行把握准呢,就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握的很准确,因为你备课了,因为你做功课了,你知道这一课时这个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把握的很准确,第3个准的叫掌握准。掌握什么呢?掌握课后训练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课后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有哪些?练习哪些形式,所以在我们进行教材解读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哪个学科我觉得都应该做到这三准:认识准,把握准和掌握准。只有做到这样三准,你才能对教材的内容有话语权,你才敢跟别人进行交流。您什么都不知道,您说什么呀?没的可说,也说不准确。

一活是体现在灵活的看教师组织和选择教法。有了明确的这个教学目标,也知道了教学的重难点,那么教师在采用教学方式的时候,他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来突破教学难点呢?那么老师要灵活的去看一看我们做课的教师,他是用了哪些方法来体现这节课的重点的,所以我们在这个把握教材的时候,我们要做到这样三准一活。认识准把握准,掌握准,灵活的看待教师的教法和组织的方式,这是我们在做这个学识准备当中应该做到的。

再有呢,我们还要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学科的教改信息。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课标,要充分的把握教材,我们还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看看目前我们这个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方法应该是什么,怎么样去较好的发展孩子的能力来体现核心素养,我们各个学科都要体现学科素养,都要体现文化自信,那么这些思想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些了解。所以在了解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把握好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它涌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研究成果。那么这些成果呢,它能体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那我们在了解这些前沿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听课而用,那些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是不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也可以体现呢?也能够帮助我更快的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不是我们新入职的教师一点儿经验没有,其实你们可以大胆的去尝试这些新的做法,还可以有你自己的风格在里面。所以我觉得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去运用它。另外我们在学习准备上,还要学习教育理论。我们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一些相关的理论。但是真正走进我们的教学实践,走进我们的课堂大学所学的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要和我们的实践结合。其实现在的学习非常的便捷,各种的网站,比如说我们的教师研修网提供了各种的教学资源,我们就可以在这些网站当中,在专家的这些先进的理念当中学习我们的教学思想,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分析我们的一些教学现象,我们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理论,我们不仅要学习我们的课标,我们的教材我们还要了解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

第3个准备是心理准备,首先是态度上的准备,听课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听课的时候,我们是带着真诚实意去听人家的课的,我们不是故意给人家挑毛病的,我们要很真诚的向别人学习,我们要虚心的向别人学习,即使我工作几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经验,我也仍然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们要专心的听好每一节课,既来之则安之嘛。听好教师的评价语,引导语,提问的语言,以及教师抓生成的这个做法。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到每一个小的细节。比如说老师拿卡片从左到右,能够让学生所有的学生看到,就这样一个小的细节我也能关注到。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一个理念,他是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当然还要有一颗攻心,客观的去听老师的这一节课,这是态度上的准备。第二是情绪上的准备,因为听课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他有时候比上课还要累。他要求听课者不仅听得进去,还要做好记录,同时还要深入的思考进行评定,还要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注意力地听好课。所以说听课甚至比上课还要艰苦,因为上课的时候你可以和学生互动交流,甚至还可以走一走,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而听课的时候呢,往往一个姿势甚至坐的那个凳子也未必舒服,还不能走动,同时还要做好记录,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所以听课挺累的。有时候我们要连着听4节课,听完之后还要评课,还要一刻还要给出一些建议。就像我们之前的这个学习,连着一听就是半天,还没有桌子可以提供我们记录使用。总之就是边听还要边记录,有的时候还要计出它的亮点,哪些地方做的好,还要提出问题,还要给出建议。如果你坐到那儿,哈欠连天的,对听课老师来说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我们听课要做好情绪上的准备,不管自己多疲惫,多累,进入课堂我们就要精神饱满集中注意力的听好课。

第4个准备,听课要领。一,全身心投入。前边提到的,要精神饱满,集中注意力的去听,要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二,掌握观察要领。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这是我们听课要把握的要领。所以我们听课时从单一关注老师的奖,到同时关注学生的学。我们不能只关注老师讲什么了,他是怎么衔接的,他是怎么引发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要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听课时的状态,他是怎么回答老师问题的。要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所以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我们听课听什么?又怎样听呢?一听教师是怎么讲的,是不是重点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教师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导致了冷场,学生就僵在那儿了,教学难以向前推进,那么我们就要看看他是否能够换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四听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学生是怎么进行小组合作是怎么进行讨论学习的,他们的回答效果怎么样?从哪个角度回答的?他是不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班里有多少学生能够结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又有多少同学根本就做不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来听的。五听是否有创新的地方。一节课上老师的教学活动,是按部就班非常传统,还是有传统有创新?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六听课后学生的反馈。下课之后我们要听一听学生的学习想法,听一听他们对这节课的一些反馈。这是我们在听什么,怎么听这方面所做的6项准备。关于看,我们又要看什么?怎样看?一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因为有的老师上课就是面无表情的,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老师语言很平淡,总是在一个频率上,说话没有抑扬顿挫。对于这样的老师,最起码他不适合教语文,因为语文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科目,需要老师的情感来带动孩子们的学习,他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情来感染学生?二看教师的板书是否合理。我们要看它的板书的设计是不是结合教学重点来进行的,板书的这种书写是否规范,有没有倒插笔的现象,有没有写错字的现象?这个板书的安排结构是否合理,所以二看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三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叫法的使用是否灵活多样。教学当中,老师要用很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方式是否灵活多样呢?有的老师关于读词,一直就是全班开火车读,其实他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

听课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听出水平,听课者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听课角色,就是角色定位。一是进入学生角色,听课者首先有意识的转变角色,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小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的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要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的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的会了解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要进入教者角色,听课者要设身处地的思考,这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想进行比较,以此判断出怎样上课更符合教育规律。这样可以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第三,我们要进入指导者的角色。听课者如果从指导者的角度来听课,应该做到,一是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与判断,二是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的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鼓励,三是准确的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你的身份不一样,那你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人这节课进行一个评判,我们在进行听课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听?利用什么身份去听,你是多重身份的,不是说今天这节课我就以学生的身份去听第2节课,我就以教师的身份不是在听一节课的过程当中,你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去理解去听这节课,来评判这节课优点在哪,我可以进行学习吸收问题在哪,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要加以注意改进,这是我们应该怎么听课。

关于“上海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