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清朝历史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历史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揭开和珅终究被杀之谜

和珅何以招来杀身之祸?

油头滑脑、不学无术的大贪官和珅的形象家喻户晓。和珅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乾隆年间,他做到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权力仅在乾隆之下。那么,历史上的和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身世回顾

《和珅列传》是嘉庆年间整理的原始档案,详细记录了和珅的身世和他的经历。

和珅(1750-1799),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20岁的和珅继承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参加顺天府科举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不过,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因颇有才学主管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岁的和坤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正五品),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仕途转折

皇帝的侍卫很多,但为什么和珅会得到乾隆的赏识?

《庸庵笔记》记载:某日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责问:“这是谁的过错?”众侍卫都吓得不敢出声,只有和珅应声说道:“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乾隆马上将他升了职。

另一说法是,某日乾隆在轿中背诵《论语》,忘了下文,和珅顺口背了出来,乾隆很是欢喜。总之,年轻的和珅英俊潇洒,又颇有才学,可能在某一偶然的机遇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从此时来运转,飞黄腾达。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26岁的和珅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正月,授户部左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

短短半年,和珅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最高层,成为乾隆皇帝的亲信宠臣。

云南查案

《和珅列传》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

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随后,和珅又向皇帝报告说,云南的行政管理混乱,许多州县都出现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这一报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赞许。

当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后,又进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顿云南的盐务、钱法和边防事务的具体意见,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云南的案子和珅办得很出色,确实表现了他的才华,所以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结亲皇家

时隔一个月,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又将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丰绅殷德,两人于乾隆五十四年结婚。

这门亲事,既给和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又使和珅在政治上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和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做错了什么事,也不会受到处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苏四十三造反,和珅受命与大学士阿桂一起督军镇压。前方将帅本来快要取胜,但和珅先到一步就瞎指挥,竟然转胜为败,致使总兵图钦保被打死。

乾隆知道情况后,命令和珅马上回京。和珅回京后,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兼任了兵部尚书。

据史料记载,和珅从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直至他获罪前后的29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

乾隆四十一年,27岁的和珅被授予军机大臣。3年后,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英武殿大学士阿桂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当年在军机处任职的还有大学士王杰、尚书董诰和福长安。阿桂、王杰、董诰都讨厌和珅,结果就出现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办公的奇特现象。

为此,御史钱沣专门上了一道奏折,请皇上下令恢复军机大臣在一起办公的规定,这一奏折矛头指向和珅,乾隆承认奏折所反映的情况是对的,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乾隆知道阿桂与和珅不和,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工程、办理案件,军机处的实权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听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多才多艺

和珅究竟是凭借什么功夫,讨得乾隆皇帝如此欢心呢?

和珅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还是很有才干的。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乾隆的书法很见功力,和珅的字酷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摹仿的,乾隆后期的有些诗匾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

弄钱好手

乾隆在晚年时仗着国家繁荣昌盛,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他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仿造江南风景;建造娱乐场所;80岁时举行万寿大典。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当时国库已枯竭,银子从哪里来?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非常需要像和珅这样的人,因为和珅是一个弄钱好手。他在不大动用国库的情况下,就想方设法满足乾隆的需要。

皇帝八十大寿,和珅命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部长官要捐出工资,淮南淮北的盐商要捐银四百万两。

和珅还创立了议罪银制度,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交罚款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数万两、数十万两。这种议罪银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许多督抚大员都受到过这种敲诈,而他们对付的办法就是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最后加倍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大肆搜刮

努尔哈赤后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的内务府,没用几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乾隆的腰包被塞得鼓鼓的,能够随意享乐,当然高兴,对和珅也就更加依赖了。

和珅不仅在崇文门税关勒索商人和官员士子,而且通过各种方法搜刮大量银两与珍宝。和珅在填满皇帝腰包的同时,也在毫不含糊地往自己怀里装银子。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珅这一关,有时交一二件给皇上,其余都落在和珅的手里。这些珠宝分别藏在许多地方,在当年和珅的住宅,有一部分珠宝就藏在特制的夹墙里。

这种事情,打着效忠皇上的旗号,自然不容易被人发现,就是发现了,谁又敢说三道四呢?

看来,和珅是认准了这样一条:只要讨得皇帝欢心,其他什么都好办,哪怕是犯了什么过失或是顺便也给自己搂钱,皇帝也不会在意。那么,和珅既然已经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又怎么会丢了性命呢?

和珅之所以能够成为乾隆的宠臣,权倾朝野,不仅因为他给乾隆搞到了不少银子,更因为他在官场玩弄权术也十分高明。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所有这些,最终都未能挽救他的性命。

培植势力

和珅一方面依靠乾隆掌握朝中大权,同时利用权术拉帮结派,培植亲信,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和珅拉拢亲信军机大臣福长安,福是乾隆孝贤皇后亲侄子,其父傅恒和哥哥福康安都曾任军机大臣等高官。此外,山东巡抚伊江阿,和珅的老师吴省钦、吴省兰等,都成了和珅的亲信。他的弟弟和琳,更是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内阁言官升为四川总督。

和珅对那些正直大臣,则不择手段地排挤打击。大学士松筠对和珅不屈服,被发配到边远地区任职。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德高望重,和珅总想扳倒他。军机大臣王杰、董诰也是和珅压制的对象。

和珅对付同僚的手段非常高明,讨好皇上更是与众不同。从当时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来华朝鲜使臣的描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每当皇帝吐痰时,他就马上端个盆子去接。

参劾权臣

由于和珅的种种恶行,总有人想弹劾他。当然,那并不是传说中的刘墉,实际上刘墉比较圆滑,不敢仗义执言,反而是一些级别不高的官员敢于碰硬。

乾隆五十一年《夏季档》记载:御史曹锡宝本想参劾和珅的家人刘全,从中打开缺口。但他做事不慎,将奏稿拿给同乡吴省钦过目。吴省钦连夜向和珅告密,曹锡宝因此事被革职留用。

曹锡宝等人没有搬动和珅,反而使和珅有所警惕,他决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以绝后患。他规定:以后所有送给皇上的奏章,都必须同时送一份副本给军机处,这样谁去皇帝那儿告他的状就不容易了。他还规定,御史位置空出时,只能用60岁以上的老臣担任。和珅用权力几乎把所有通向皇帝的渠道都堵死了,这样他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庆继位

嘉庆元年,乾隆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当起太上皇。但遇上国家大事和重要人事任免,他都要亲自过问。

形势发生变化,和珅不得不采取措施防备嘉庆。他一面极力讨好嘉庆,又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自己的亲信。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时任广东巡抚,上了一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跑到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不过乾隆未予理睬。

嘉庆元年八月,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向乾隆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这次乾隆生气了,幸亏军机大臣董诰劝谏,乾隆才作罢。但不久,和珅还是鼓动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

和珅还将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监视嘉庆的言行。

嘉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王杰因看不惯和珅告病退休,董诰因为母亲守孝也回了老家,在军机处和珅可以呼风唤雨。

这时乾隆已年老力衰,记忆力下降。和珅真正成了乾隆代言人,他的专横比往日更甚。

嘉庆城府很深,他把和珅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却不露声色。当有人说和珅不好时,嘉庆反而批评说:我正要依靠他来治理国家,你们为什么来说他的不是呢?甚至有些重大事情仍然让和珅去处理。这样,和珅终于被麻痹了。

权臣垮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寿终正寝,和珅的靠山倒了。当天,嘉庆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丧仪大事,并召朱珪迅速回京。

正月初四,嘉庆谴责在川镇压白莲教的将帅冒功请赏,并解除对这件事负主要责任的和珅与福长安的军机大臣职务,命他们昼夜在大内守灵,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正月初五,官员纷纷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

正月初六,嘉庆进行人事调整。

正月初八,嘉庆命令上奏文件直接送给他,军机处不得抄录副本。

正月初九,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嘉庆宣布革除和珅、福长安职务,交由刑部,并命查抄和珅家产。

正月十一,嘉庆宣布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并要各省督抚表态。

正月十五,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请求将和珅凌迟处死。

正月十八,在京大臣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将同案的福长安斩首。嘉庆表示,为了国家的面子,恩赐和珅自尽。对福长安改判死缓,但要让他亲眼看着和珅自尽。

随后,除了和珅的亲信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受到处分外,其他由和珅保举或向他行贿的官员都不予追究,保证了政局稳定。

富可敌国

嘉庆为什么要铲除和珅?

有人说和珅被杀是因为他太富了,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他的家产值白银8亿两,是清王朝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以招来杀身之祸。

从查抄家产的清单中可以看出,和珅长期把持崇文门税关,索贿受贿;大量兼并土地;开设当铺银号,放高利贷;开设煤窑、跑运输……大量银子进入他的私囊。

巨大的财富使和珅过着帝王般奢华的生活,他在北京、承德等地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起豪宅(今恭王府),府内甚至仿乾隆宁寿宫建起楠木房,并仿皇帝建制修建垂花门等。和珅还在北京海淀建有淑春园,即今北大未名湖。

和珅不仅享受着姬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梦想着死后像皇帝一样风光,他在河北蓟州(今蓟县)修建巨大坟墓,规格甚至超过亲王,民间称之为“和陵”。和珅被抄家时,坟墓被平毁。

和珅被抄家时,除各处房产花园外,还抄出银子300多万两、金子32000多两;土地10多万亩,收租房屋1000多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约有1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七八千万两。

杀身之祸

通过和珅仿皇帝建制修建房屋、陵墓等,不难看出他已不光是贪恋钱财,权欲之大已到了惊人地步。这才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主因。

嘉庆四年,嘉庆在张诚基奏折上批示:“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其实嘉庆对查抄和珅的家产是适可而止的。嘉庆四年正月,他在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奏折上明确批示,“不必过于株连搜求”。甚至后来大臣萨彬图奏称目前抄出的不足和珅家产十分之一,请求再深挖严追时,遭到了嘉庆的严厉批评。

由此可见,嘉庆杀和珅是因他权力太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嘉庆甚至怀疑他可能会谋反。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清国史馆将编好的《和珅列传》送嘉庆过目。嘉庆见记载极简单,只记录了和珅的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批示: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事的。只是和珅“贪鄙性成,怙势营私,狂妄专擅”,才不得不加以重罚,为此嘉庆下令重新编写。

盛极而衰

乾隆时期,和珅也许运气太好了,盛极而衰。嘉庆元年以后,和珅的家庭接连遭到不幸。

嘉庆元年七月初七,被和珅视为掌上明珠的次子刚满两岁就夭折了,当时他正随驾避暑山庄,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极为伤心。

两个多月后,和珅弟弟四川总督和琳又染瘴气身亡。和氏兄弟手足情深,和琳又是他官场上的一大支柱,突然暴亡,和珅格外悲痛。

嘉庆二年,和珅的孙子夭折。

嘉庆三年,和珅结发三十年的妻子冯氏也撒手而去。和珅虽妻妾成群,但与冯氏感情最为深厚。

不到一年,和珅本人也成了泉下之鬼。和珅死后,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在河北蓟州草草埋葬了和珅。

和珅始终认为是被自己的才华给害了。和珅的确是个有才的人,但他最大的才华却是玩弄权术。他能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靠的是紧紧傍着皇帝、讨得皇帝欢心的本事,然而这种本事却不能让他永远享受富贵,最终还是皇帝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关于初一历史的练习题(带答案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上篇)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下被迫敞开已尘封了数百年的国门;在蒙受了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耻辱后,他们终于直观而又痛苦地认识了近代海军这个新型战争机器的威力。于是,在华夏民族和大和民族世代生息的土地上,不约而同地升腾起一个“战舰拜物教”,两支中世纪海军开始向近代海军迈进。但是,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两国海军的近代化进程不可能一致,并由此而产生了双方之间的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比较分析这种差异及优劣势的转换过程,将有助于理解1894年两国海军的命运。那一年,中国海军以劣势的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打了一场耻辱的战争,并由此走向衰弱;而日本海军则由这场胜利走向了挑战世界霸权的漫长征途。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一、海军舰船建设的比较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近代战舰是近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物,而中日两国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当两国做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的决定时,国内近代产业机制都还没有建立。为此,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正确地选择了先买后造、买造结合的舰船建设方向。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在购舰方面,日本的起步略早于中国。1853年10月,幕府向荷兰订购了两艘军舰;后在1855年,荷兰又向日本赠送了“森宾”号汽船,此舰后成为日本近代海军第一舰。[1]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购舰计划实施较晚,且一开始就严重受挫。清政府直到1862年才委托英国人李泰国办理向英国购舰事宜。但由于李泰国暗中与英国政府勾结,妄图让英国人阿思本控制这支本已属于中国的舰队,结果造成了所谓的“阿思本舰队”事件[2] ,已驶回中国的8艘军舰又被退回。整个事件清政府共用去了70万两白银,但却未得到一艘外国军舰。此事极大地挫伤了清政府的积极性,使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向外购舰。

在自制舰船上,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步进行的。1861年,曾国藩建立了安庆军械所,幕府则建立了长崎造船所,这两个厂分别造出了本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1865年,李鸿章办起了江南制造局,日本则开设了横滨制铁所。这些工厂初步奠定了两国舰船建设的物质力量与技术基础。但随后两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由于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为海军建设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清政府先后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尤其是1867年建成的福建船政局,后来成为近代中国的造船中心。至1874年,中国的船厂已建造了21艘军舰,其中有2艘的排水量达2800吨。而日本此时却陷入动乱时期,政局不稳,人心不安,经济遭到破坏,海军缺乏有利的建设环境。因此,尽管日本在1870年曾制订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的庞大计划,但直至1876年,日本国内并没有造出一艘军舰,而只是购买了7艘外国军舰。这除了财政困难外,应还有技术上的难题。因为日本于1871年建立了横须贺造船厂,此后日本海军的主要军舰皆产于此。但即便如此,该厂1876年生产的首制舰“清辉”号的整体技术还不如1869年福建船政局的首制舰“万年清”号。两者航速都在9节左右,但后者排水量达1370吨,而前者仅890吨。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3]

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 从上可知,在1874年即日军侵台事件发生以前,中国海军的舰船建设领先于日本。中国虽然没有购到外国军舰,但中国的造船水平领先于日本,而且中国的自造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日本购买的军舰。此时的优势在中国,因此,日军在侵入台湾以后,很快又被迫退回。这刺激日本把它的第一假想敌从俄国变为中国,并喊出“强兵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的口号, [4]疯狂追赶中国海军。1875年,日本提高起点,向英国订购了一艘3000吨级的铁甲舰,2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这些新型军舰的技战术水平是当时中国的造船水平所不能及的,严重地威胁着清政府的海防。1875年,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奏折中称:“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5]为了应付威胁,清政府被迫再次向外购舰。此外,自制军舰造价过高,也迫使清政府再次把眼光投向国外。1876年,李鸿章在奏折中称:“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6]从这时开始,清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购舰。至1888年,中国一共从英德两国购回了2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5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及2艘1000吨级的巡洋舰,11艘炮艇,22艘鱼雷艇以及数十艘辅助舰。 [7]其中两艘铁甲舰的单舰作战能力当时在远东是无敌的。中国重又夺回了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日本很快也向法国订购了3艘4000吨级的“三景舰”(最后一艘“桥立”号由日本造船厂制造)专门用来对付清政府的铁甲舰。这些后购战舰的技战术水平普遍高于清政府购买的外国军舰,尤其是机动性和火力。但清政府并没有看到这种差距及其潜在的危险,反而颇为放心地于1888年做出了暂停购舰的决策,并将大量海军军费挪做他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的前夜。与此同时,中国的造船工业也被日本赶上并有所超越。1886年下水的日本军舰“大和”号与“武藏”号已基本上与中国购买的2艘千吨级巡洋舰等量齐观了。而最有说服力的应是“秋津洲”号与“平远”号的比较。前者代表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造船水平,后者则代表同时期中国的造船水平。前者的排水量为3150吨,航速19节,火炮为4门150毫米速射炮与6门120毫米速射炮;后者的数据分别为2200吨,11节,1门260毫米炮与2门150毫米炮。 [8]很明显,后者已落后。可见,中国原有的优势由于对手力量的大幅度增长而变为了劣势。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那么,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军舰究竟有哪些劣势呢?一是舰龄老化,技术落后。这表现为舰船结构松动,航速低,机动性差,火炮数量少且射速慢。例如在黄海海战中,中国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号与“镇远”号的舰龄已达14年,以致于“定远”舰在首次发炮时,竟将己舰的飞桥震塌。在舰船的航速上,北洋舰队军舰的平均航速比日本军舰慢1节。在火力上,中国军舰共有195门火炮,日本军舰有268门,其中120毫米以上的速射炮中日的比例是0:97,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9]而当时速射炮的射速是普通后膛炮的5—6倍,这意味着日本军舰的打击力6—8倍于中国。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二是购买舰船和引进技术没有紧密衔接且逐渐脱离了世界舰船发展趋势。中国停购外国军舰之日,正是外国军舰日新月异之时。世界军舰设计的主流已由追求厚装甲转向提高航速;普遍增设速射炮,注重提高侧舷火力。但中国脱离了这个潮流,而日本正赶上了这个潮流,以致中国的军舰无论是自制的还是购买的都相应的落后于日本的军舰。

第三个劣势是中国购买的舰型装备不够协调,整体作战效能较低。中国海军过分依赖两艘主力舰而忽视了支援舰的建设,以致于在黄海海战中,中国海军的侧翼缺乏有效的保护,从而被日军抓住战机猛攻侧翼,终使中国舰队大败而归。

当然,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在数量上仍保持着优势。中国海军的总吨位为83,900吨,而日本只有61,373吨,[10] 但这些优势在战场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中国始终是以北洋舰队的41,200吨迎战日本的61,373吨。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二、海军人才的对比

海军是最专业化、最具技术性的军种,如果缺乏专业人才,海军就不可能成熟并独立运转。因此,人才是决定海上力量的另一物质基础。毫无疑问,中日两国的近代海军在起步时,对此都是有清醒认识的,因为两国都很重视培养海军人才。不管最终目的如何,中日两国都希望能培养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并利用它去创造、操纵一支强大的舰队。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

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就已为陪养海军人才初步奠定了基础。1855年,幕府在长崎创办了海军传习所,此后又在筑地、兵库(今神户市)建立了海军操练所。封建的幕府垮台之后,新兴的明治政府更是把对人才的培养当作海军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1870年,兵部省在其提出的“大办海军”的建议中指出:“尽快创办学校,广选良师,教育海军军官是建设海军之头等大事。”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11]从这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与建造舰船的关系上,日本把培养人才放在了首位。在具体的措施上,明治政府恢复并扩建了幕府时期开设的三所海军学校;创办了海军兵学校、海军大学等新的学校。此外,为掌握专门技术,另开设了财会学校、炮兵学校、水雷学校、航海学校和工程学校。

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海军院校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在中国,相对于舰船建设来说,人才的培养显得较为次要。“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2] 这种偏重很快就使清政府尝到了苦头。1862年,当清政府下决心购买军舰时,国内并无可操纵近代战舰的舵工、炮手、水手等人,这才让阿思本等人有机可乘,妄图谋取舰队的指挥权。此事平息以后,清政府吸取教训,开始着手培养近代海军人才。1867年,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成立。但这比日本晚了12年,而且此后清政府又裹足不前了,一根独苗的状况一直持续了14年。只是80年代以后,由于风气渐开,也由于当时向国外订购了一大批军舰,急需海军专业人才,海军教育遂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1881年,李鸿章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二所海军院校。此外,清政府还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1889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以及水鱼雷学堂、海军西医学堂等一批培养海军各类专业人才的学校。但此时已距甲午炮声不远,这批后办的海军院校的首届毕业生,大部分没有赶上那场战争。

从上可知,如果单从学校的数量来说,中国不逊于日本,但若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内部机制等表象后的因素分析,中日双方则存在着许多差距。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双方都以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兼习的内容上,双方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军事院校向学生灌输的乃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本来就不利于培养军人所需的品质,更何况当时它早已没落变形。因此,中国军校的毕业生在思想上大多是保守的。而日本则极力向学生灌输其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宣扬军国主义,这对他国虽是一种灾难,但对自身来说,无疑将会激励学生的锐意进取之精神和好战之品质,这在战场上就会转化成一股巨大的战斗力。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在内部机制上,中国的各海军院校缺乏统一规划,各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彼此既没有分工与合作,也无初、中、高之分。中国海军的学校教育深受当时封建教育体制的制约。19世纪后期,中国实行的是科举教育与学校教育双体并行的教育体制,并把落后的科举教育放在主导地位而使学校教育处于依附地位。人们依然视登科及第为正途,它使军事院校的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较之“武举人”存在很大的差距。这造成了一个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便是生员的稀少。如前所述,19世纪70年代中国仅有一所海军院校,但就是这根独苗。在1873年仅有39个学生,至1883年,则只剩29名学员, [13]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且这些学员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如此稀少的生员,使学校的处境举步唯艰。日本海军院校的处境及内部管理则好得多。日本的一整套教育制度都取之于西方,下起幼儿园,上迄大学,皆一脉相承。显然,这比中国那种双轨并行的教育体制先进。日本的海军院校有初、高级之分,它不但培养军官,还培养士官生。而中国军校的毕业生,要么就是纯技术人员,要么就是军官,很少有士官生。日本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海军教育的开展。日本是一个尚武的社会,统治者极力鼓励发展海军,因此日本人就读军校不但不会受到歧视,反而为登仕提供了捷径。例如被誉为日本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以及广濑武夫等早期名将,都曾是海军学校的学员。由于此,日本的军事院校从来都不会为生员问题而担忧。

在内部机制上,双方的师资力量也颇值比较。双方的海军教育在起步时,都曾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为此双方都选择引进外籍教师作为解决的办法。但在行动上,双方又出现了差别。日本对此的态度要比中国坚决得多。这表现在日本聘请的外籍教师,不但数量多,而且任期长。据统计,日本海军院校仅在1876年就聘请了100余名外教,而且一直到甲午战争前后,他们才开始在各院校消失。反观中国,只有福建船政学堂在建校初期曾聘请了39名外籍教师,但他们任期只有5年,在期满以后,大部分就被解聘。而在中国另一所较为完备的海军院校——天津水师学堂内,最初仅有4名外教。关于外教的作用,日本史学家外山三郎如是评价:“在引进各先进国家的海军学术和制度方面,对创建时期的日本海军作出的贡献比留学生更大的,是受聘的外籍教师和技术人员。”[14]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在中国,这种评价是没有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人对洋人存有偏见,另一方面,大部分洋人到中国来纯粹是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才实学;此外,洋人傲慢的习惯常使谦逊的中国人产生抵制情绪,因此,外教在中国的作用有限。而当时中国国内的教师,并无执教海军的经验,能力也很有限。这就使得中国海军院校的毕业生的素质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而从整体上低于日本海军学校的毕业生。

再来比较双方海军的留学教育。日本派遣留学生,时间早且留学时间长。早在1862年,日本就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此外,日本海军的留学生,人数较多,去的国家也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在甲午战争前,日本总共派出了120多名海军学员留学他国,美、英、德、法等海上强国的海军院校及舰艇上,皆可见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留学生为日本海军带回了很多新知识,为日本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留学德国的山本权兵卫日后被誉为日本海军之父;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坪井航三,在黄海海战中首创单纵队战术;而从英国回来的东乡平八郎日后则指挥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获得巨大胜利。相比较而言,中国海军的留学教育所获成就要逊于日本。中国直至1877年才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而此时坪井航三、山本权兵卫已经回国。 截止1890年,中国一共派出了三批海军留学人员,总计70余人。[15]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这三批中的前两批由于经费较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第三批33名学员则由于经费不足,大部分不得不提前回国,尤令人奇怪的是,在本来就急需人才的海军里,这33人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得到适当安置,以致于少数人不得不去做苦力活,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培养海军人才的途径除了军事院校外,基层部队的日常训练是另一条途径。遗憾的是,中国海军的训练状况也很糟糕,它到处散发着封建的腐朽、懒惰气息。北洋海军平时操练,“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此中国水师操练之不及他国者,弊在奉行故事耳”;“平时操练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16]更有甚者,打靶前“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实属无益”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17]。由此可知,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中国海军的训练,常常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离实战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不可避免的将会给战场上的指挥官和士兵的心理素质及技战术水平带来后果严重的影响。

现在尚不了解日本海军的详细训练状况,但下面的这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据统计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黄海海战中,中国未沉的7艘军舰共计中弹754发,平均每艘108发;若沉没的也以此计(事实上远不止此),则中国军舰一共中弹1294发。而日本军舰共计中弹134发,平均每艘11发。[18]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这就是说,在历时近5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海军的195门火炮中,至少有61门一炮未中。显然,这不单是火炮射速问题能解释的。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三、海军军制之比较

“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它的基本职能在于从法规、制度上保障国家进行军事建设,组织和管理军事力量,发展军事潜力,增强军事实力,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备。”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19]很显然,军制既是军队自身的制度,又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军军制就是由国家和海军制定的海军制度,它包括海军领导体制、海军的组织体制和编制、海军后勤保障体制、海军的武器装备建设以及征募、训练等制度。它是否健全,体现着一国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行政效率的高低。显然,在这点上,资产阶级性质的明治政府的效率要优于没落的满清封建政府。日本很早就注意到了军制建设,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中国的反应则迟钝得多,军制建设明显落后。

1.海军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编制。近代海军建设和作战强调集中领导与统一指挥,要求统筹规划,优化组合,以使有限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 日本政府于1872年废除兵部省,设立了独立的陆军省和海军省,从而使海军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893年,日本海军军令部成立,它与海军省共同构成了日本海军军政、军令机构双元制的领导体制。在海军组织方面,日本于1875年将其周围海域划分为东西两个海区,1876年又成立了东海、西海两个镇守府。1886年,镇守府增加到3个,下辖5个海区;同年,日本政府又颁布《海军条例》和《镇守府官制》(后改为《镇守府条例》),规定镇守府除作为海军基地担任后勤保障任务外,还具有内线部队的性质。至此,日本海军组织体制基本确立。在舰队编制方面,日本于1889年组成常备舰队;至1894年7月10日,又增设了一支警务舰队,19日,两支舰队合并,组成了联合舰队。它集中了日本海军的全部力量,下辖本队和游击队两种出击舰队。日本海军建立的统一的领导体制和联合舰队编制,不仅保证和加强了海军作战的指挥能力,而且还全面安排了和舰艇的军备实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全国所有海军力量的作战能力,形成了对北洋舰队的优势。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反观中国,海军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一直是混乱、滞后的。中国海军一开始走的是分区建设的道路,中央并无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掌管海军事物的大臣,海军建设基本上是地方的事务。中法战争之前,中国的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并非由中央统一管理,而是分属于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统辖。各省督抚都把各自控制的海军当作巩固其政治地位的资本,常各行其是,不听中央调度。例如中法战争期间,福建水师曾向另三支水师求救,结果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也不见一艘增援的军舰的到来。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吸取教训,于1885年设立了海军衙门,企图统筹海防事务,集海防大权于中央,但实际上它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原有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它上有以那拉氏为首的朝廷主宰一切,下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分权,海军衙门夹在中间,并无多少实权。此外,它常设的五位海军大臣,皆身兼数职而非专职,且都不是海军出身,这就使机构的效率受到限制。事实上,海军衙门建立以后,原有的痼疾并没有改变,各舰队的武器装备仍不一致,训练和纪律也没有统一标准,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并没有提高,各舰队独立的事实依然存在。正如李鸿章在甲午战前所说:“华船分隶数省,畋域各判,号令不一,似不若日本兵船统归海军卿节制,可以呼应一气,万一中东有事,胜负之数尚难逆料。”[20]

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

2、海军的征募制度。它的基本职能是保障现役部队的补充和更新,后备力量的训练和储备,以满足平时军队建设、战时兵员动员的需要。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日本于1872年发布“全国征兵诏书”,实行普遍兵役制。而海军由于其职务的特殊性,实行的是以征兵制为基础、志愿兵为重点的兵役制度,这是因为海军——不管是水兵、轮机兵还是枪炮兵,都需要具有比一般陆军士兵更高的技术。显然,只有服役时间长的志愿兵才能更熟练地掌握技术。此外,日本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制度,可使战时减员迅速得到补充。清政府实行的则是临时征兵制度,无后备役,水兵一般是根据形势需要由海军官员到沿海各地招募。这种制度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招募属临时性质,受训时间短,技术不熟练;第二,招募兵员由某一官员负责且无定规,不免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作弊行为;第三,战场上的减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补充。对此,清朝一官员在甲午战后总结道:“此次各船虽有添置练勇数名,皆仿绿营习气,临时招募,在岸只操练洋枪,不满两月,派补各船,不但船上部位不熟,大炮不曾见过,且看更规矩,工作号筒,丝毫不谙。所以交战之时,炮勇伤亡不能顶补,只充死人之数。”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21]

3、海军后勤保障体制。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集中力量建成了旅顺、威海两个海军基地。前者主要是舰船停泊与维修之处,后者则主要是舰队聚泊、操练和补给之所。它们的建成,部分地解决了北洋舰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但是,港内设施并不完善,还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此外,中国海军的武器大多购自国外,而国内厂家的武器生产也无统一标准,由此造成了中国海军舰型复杂,枪炮口径很不一致,这也增加了后勤保障的困难。尤令人担心的是基地内储存的弹药不但质量差,而且数量严重不足。

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

中国海军后期保障制度的混乱与不足,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战后有人指出:“所领子药,多不合式,亦不切备。东沟之役,有因弹子罄将而炮故缓施者,有因子不合膛而临时减药者。”“配炮零件,所备不足……东沟之役,因零件损伤,炮即停放者不少。”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22]此外,因平时维修不善而战时深受其害的情况也十分惊人。“‘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致远)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军近代化之比较* (上篇)[23]

日本海军的后勤保障要比中国完善。如前所述,日本在战前建立了3个镇守府作为海军基地,担任后勤保障任务,内设造船部、军械部、会计部、建筑部、卫生部等机构,对保障作战部队无后顾之忧起了重大作用。当然,日本海军的后勤保障也存在一时无法避免的舰型不一、武器口径多样的难题,但日本仍有优势。据统计,日本在1890年有铁路2733公里,而中国铁路总长在1894年前尚不到400公里。沉 没的 锚 链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24]相对发达的铁路运输对日本战略物资的集中及部队是调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列强的暴力入侵和武力恐吓

关于军制问题,还有许多可比之处,如军衔制、军规等,但限于篇幅及其价值的有限,在此就从略了。

19世纪中叶,中日两个古老

1——9课

一、选择题(共88分,每小题2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蓝田人D、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用火烧食物C、会不会制造工具D、是否群居生活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已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半坡人烧制的陶器主要是

A、黑陶B、白陶C、彩陶D、灰陶

5.夏朝的建立者是

A、禹B、汤C、启D、伯益

6.夏朝最后一个暴君是

A、启B、桀 C、少康D、发

7.“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是

A、晋文公B、夫差C、勾践D、楚庄王

8.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B、牛耕的推广C、兴修水利D、发明冶炼技术

9.我国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

A、1000年B、1400年C、1900年D、2000年

10.通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魏国

11.你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13.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音乐是

A、韶乐B、钟鼓之乐C、祭祀之乐D、唐乐

14.以下人物具有朴素辩证思想的是

A、老子B、墨子C、孙子D、韩非

15.我国封建正统思想是哪家的?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6.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的是

A、老子B、墨子C、孙子C、韩非

17.我国历史上经过长期分裂出现第一次统一的时间是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09年D、公元前206年

18.秦朝筑长城,其作用是

A、防止风沙侵袭B、为流芳千古C、炫耀国力D、抵御匈奴

19.秦统一后,通令全国开始使用的标准字体是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20.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反抗B、加强思想统治C、为使秦国史书更好的流传D、打击神仙迷信活动

21.关于山顶洞人生活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人工取火B、最早使用石器和木棒作为劳动工具C、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D、用骨针和象牙雕刻工艺品

22.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

A、阳城B、亳C、殷D、镐

23.对奠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争,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B、牧野大战C、使敌军在马陵遭到埋伏D、在长平用伏兵计,迫使敌人投降

24.春秋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新兴封建城市是

A、临淄 邯郸 B、邯郸 郢 C、郢 大梁 D、大梁 咸阳

25.我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是

A、商朝后期制造的的司母戊鼎B、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C、商朝的四羊方尊D、西周时期的铜盘

26.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蚁鼻钱D、铲形币

27.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著名军事格言是

A、知彼知已,百战不殆B、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C、兼爱、非攻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先秦时期发达的医学中,属于扁鹊的医学成就是

A、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B、分内科、外科、营养保健和兽医四科C、首创汤药制病的方法D、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的方法

29.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来源于

A、商朝B、夏朝C、西周D、春秋

30.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勾践C、晋文公D、秦穆公

31.战国时期是指

A、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3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国王是

A.舜 B.尧 C.禹 D.启

3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4.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A.尧的部落联盟 B.禹的部落联盟 C.蚩尤的部落联盟 D.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35.下列哪一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36.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8.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春秋》 B.《管子》 C.《诗经》 D.《离骚》

3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

B.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C.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

40.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41.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42.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4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4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B卷(非选择题。将答案写于题目下面即可)

二、问答题(共12分)

1.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9分)

2. 列举出夏、商、西周三朝的三位建立者和三个暴君。(3分)

关于“清朝历史问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