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二次函数是初中重要的数学知识点,本文就来分享一篇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求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

 2.“平行于y轴的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的问题:

 由于平行于y轴的线段上各个点的横坐标相等(常设为t),借助于两个端点所在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把两个端点的纵坐标分别用含有字母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由两个端点的高低情况,运用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计算公式,把动线段的长度就表示成为一个自变量为t,且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得动线段长度的最大值及端点坐标。

 3.求一个已知点关于一条已知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问题:

 先用点斜式(或称K点法)求出过已知点,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解析式,再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最后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

 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最大”的问题:

 (方法1)先求出定直线的斜率,由此可设出与定直线平行且与抛物线相切的直线的解析式(注意该直线与定直线的斜率相等,因为平行直线斜率(k)相等),再由该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用代入法把字母y消掉,得到一个关于x的的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有△=-4ac=0(因为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只有一个交点,所以-4ac=0)从而就可求出该切线的解析式,再把该切线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x、y的值,即为切点坐标,然后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该切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即为最大距离。

 (方法2)该问题等价于相应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问题,从而可先求出该三角形取得最大面积时,动点的坐标,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其最大距离。

 (方法3)先把抛物线的方程对自变量求导,运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当该导数等于定直线的斜率时,求出的点的坐标即为符合题意的点,其最大距离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轻松求出。

 5.常数问题:

 (1)点到直线的距离中的常数问题: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一个固定常数”的问题:

 先借助于抛物线的解析式,把动点坐标用一个字母表示出来,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进而利用抛物线解析式,求出动点的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

 (2)三角形面积中的常数问题:

 “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定线段构成的动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定常数”的问题:

 先求出定线段的长度,再表示出动点(其坐标需用一个字母表示)到定直线的距离,再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建立方程,解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利用抛物线的解析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从而抛物线上的动点坐标就求出来了。

 6.“在定直线(常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或x轴或y轴或其它的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问题:

 先求出两个定点中的任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再把该对称点和另一个定点连结得到一条线段,该线段的长度〈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即为符合题中要求的最小距离,而该线段与定直线的交点就是符合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坐标很易求出(利用求交点坐标的方法)。

 7.三角形周长的“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在定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两个定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小”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

 由于有两个定点,所以该三角形有一定边(其长度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计算),只需另两边的和最小即可。

 8.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问题:

 ①“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一条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一边固定两边动的问题”):

 (方法1)先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定线段的长度;然后再利用上面3的方法,求出抛物线上的动点到该定直线的最大距离。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1/2。即可求出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同时在求解过程中,切点即为符合题意要求的点。

 (方法2)过动点向y轴作平行线找到与定线段(或所在直线)的交点,从而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动点坐标一母示后,

 进一步可得到,转化为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问题来求出最大值。

 ②“三边均动的动三角形面积最大”的问题(简称“三边均动”的问题):

 先把动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轴或y轴上的三角形,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轴或y轴的三角形,称为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之差,设出动点在x轴或y轴上的点的坐标,而此类题型,题中一定含有一组平行线,从而可以得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与图中另一个三角形相似(常为图中最大的那一个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可表示出分割后的一个三角形的高。从而可以表示出动三角形的面积的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相应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

 9.“一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和另外三个定点构成的四边形面积最大的问题”:

 由于该四边形有三个定点,从而可把动四边形分割成一个动三角形与一个定三角形(连结两个定点,即可得到一个定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所以只需动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就会使动四边形的面积最大,而动三角形面积最大值的求法及抛物线上动点坐标求法与7相同。

 10、“定四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有两种常见解决的方案:

 方案(一):连接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方案(二):过不在x轴或y轴上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向x轴(或y轴)作垂线,或者把该点与原点连结起来,分割成一个梯形(常为直角梯形)和一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或几个基本模型的三角形面积的和(差)

 1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12.“某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个定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的问题:

 首先弄清题中是否规定了哪个点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若某边底,则只有一种情况;若某边为腰,有两种情况;若只说该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则有三种情况)。先借助于动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动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分类的情况,分别利用相应类别下两腰相等,使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解出此方程,即可求出动点的横坐标,再借助动点所在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可求出动点纵坐标,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就是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题意)。

 13、“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外三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问题:

 这类问题,在题中的四个点中,至少有两个定点,用动点坐标“一母示”分别设出余下所有动点的坐标(若有两个动点,显然每个动点应各选用一个参数字母来“一母示”出动点坐标),任选一个已知点作为对角线的起点,列出所有可能的对角线(显然最多有3条),此时与之对应的另一条对角线也就确定了,然后运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每一种情况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坐标,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知,两中点重合,其坐标对应相等,列出两个方程,求解即可。

 进一步有:

 ①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矩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矩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

 ②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棱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相等否?若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棱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

 ③若是否存在这样的动点构成正方形呢?先让动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再验证任意一组邻边是否相等?和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若都相等,则所求动点能构成正方形,否则这样的动点不存在。

 1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两个图形的面积之间存在和差倍分关系”的问题:(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后面的19实为本类型的特殊情形。)

 先用动点坐标“一母示”的方法设出直接动点坐标,分别表示(如果图形是动图形就只能表示出其面积)或计算(如果图形是定图形就计算出它的具体面积),然后由题意建立两个图形面积关系的一个方程,解之即可。(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如果问题中求的是间接动点坐标,那么在求出直接动点坐标后,再往下继续求解即可。

 15.“某图形〈直线或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若夹直角的两边与y轴都不平行: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视题目分类的情况,分别用斜率公式算出夹直角的两边的斜率,再运用两直线(没有与y轴平行的直线)垂直的斜率结论(两直线的斜率相乘等于-1),得到一个方程,解之即可。

 若夹直角的两边中有一边与y轴平行,此时不能使用斜率公式。补救措施是:过余下的那一个点(没在平行于y轴的那条直线上的点)直接向平行于y的直线作垂线或过直角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垂线与另一相关图象相交,则相关点的坐标可轻松搞定。

 16.“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①若定点为直角顶点,先用k点法求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如斜率不存在,根据定直角点,可以直接写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的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两条直角边等否?若等,该交点合题,反之不合题,舍去。

 ②若动点为直角顶点:先利用k点法求出定线段的中垂线的解析式,再把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分别计算出该点与两定点所在的两条直线的斜率,把这两个斜率相乘,看其结果是否为-1?若为-1,则就说明所求交点合题;反之,舍去。

 17.“题中含有两角相等,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度”等的问题:

 题中含有两角相等,则意味着应该运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此时寻找三角形相似中的基本模型“A”或“X”是关键和突破口。

高一函数的性质知识点归纳

关于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点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重点掌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二数学 函数基本性质知识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点总结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 x 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 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 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 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 1.

(5) 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 . 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 x 的值组成的集合 .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 方法 :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值域补充

( 1 )、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 ( 2 ) . 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 ( 3 ) . 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反函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 .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 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 ∈A)中的 x 为横坐标,函数值 y 为纵坐标的点 P(x , y) 的集合 C ,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

C 上每一点的坐标 (x , y) 均满足函数关系 y=f(x) ,反过来,以满足 y=f(x) 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 x 、 y 为坐标的点 (x , y) ,均在 C 上 . 即记为 C={ P(x,y) y= f(x) , x ∈A }

图象 C 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 ( 或直线 ), 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 Y 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

(2) 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 x,y 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 (x,y) 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 P(x, y) ,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 作用:

1 、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 2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 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注意: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

补充一:分段函数 (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 y=f(u),(u ∈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常见考点考法

关于值域 定义域的考核是重点

高二数学函数基本性质知识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归纳总结

★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小总结

★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小总结

★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小结

★ 高二数学考点知识点总结复习大纲

★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详细

★ 高二数学必修一函数的概念知识点与学习方法

★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函数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及重点

我相信,人类发现的知识只会流向需要它的人,从某种方面说,人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一种既能生产,又能消费的特殊能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函数的性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2.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3.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a 列表;

b 描点;

c 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

a 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b 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4.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5.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2)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6.常用公式:

(1)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2)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3)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4)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二次函数

1.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3.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4.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5.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

即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

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高一函数的性质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必看

★ 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

★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归纳

★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条件:三要素有两个相同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 ∈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

⑦利用对号函数

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设y=f(x),x∈A,如果对于任意 ∈A,都有 ,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 ∈A,都有 ,则称y=f(x)为奇

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 轴对称, y=f(x)是奇函数 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③奇±奇=奇 偶±偶=偶 奇×奇=偶 偶×偶=偶 奇×偶=奇[两函数的定义域D1 ,D2,D1∩D2要关于原点对称]

3.奇偶性的判断

①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②看f(x)与f(-x)的关系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 设 是定义在M上的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反,则 在M上是减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 在M上是增函数。

高中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的学习,需要大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大家最大效率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面高中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高中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X Kb 1.C om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1)列举法:{a,b,c?}

 2)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 ,{x|x-3>2}

 3)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 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 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 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 A,且x 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 A,或x 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 ,即

 CSA=

 A A=A

 A ?=?

 A B=B A

 A B A

 A B B

 A A=A

 A ?=A

 A B=B A

 A B A

 A B B

 (CuA) (CuB)

 = Cu (A B)

 (CuA) (CuB)

 = Cu(A B)

 A (CuA)=U

 A (CuA)= ?.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值域 : 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2) 画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1)平移变换2)伸缩变换3)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 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任取x1,x2?D,且x1

 (2)作差f(x1)-f(x2);或者做商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9.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10、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1.凑配法2.待定系数法3.换元法4.消参法

 11.函数最大(小)值

 ○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其中 >1,且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

 当 是奇数时, ,当 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 ;

 (2) ;

 (3)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

 定义域 R 定义域 R

 值域y>0 值域y>0

 在R上单调递增 在R上单调递减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 值域是 或 ;

 (2)若 ,则 ;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

 (3)对于指数函数 ,总有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 ,那么数 叫做以 为底 的对数,记作: ( ? 底数, ? 真数,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 ,且 ;

 ○2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 N = b

 底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且 , , ,那么:

 ○1 ? + ;

 ○2 - ;

 ○3 .

 注意:换底公式: ( ,且 ; ,且 ;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 ;(2) .

 (3)、重要的公式 ①、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②、 , ③、对数恒等式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

 定义域x>0 定义域x>0

 值域为R 值域为R

 在R上递增 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 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 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 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当 趋于 时,图象在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 轴正半轴.

 第四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

 (1)△>0,方程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5.函数的模型

;

关于“二次函数解题方法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