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科学家写给大家的宇宙学科普书——《宇宙之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科学家写给大家的宇宙学科普书——《宇宙之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面对宽广无边的夜空,你有没有好奇过?

赏月看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爱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赏月看星也从肉眼仰望,变成了各种天文望远镜和观测仪器传回的星系图。几千年前的天文学家肯定不知道,宇宙里的星系是多么美妙。而这个时代的我们,只要随意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看到这些壮美的景象。这是我们的幸运。

《宇宙之美》是法国的一本宇宙学科普书籍。全书既是一部讲述人类目前所知宇宙历史的宇宙史书籍,也是一本知识点大合集。《宇宙之美》不但讲述了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也预测了77.6亿年后可能的“大坍缩”。书中宇宙学知识的广博,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宇宙学和天文学爱好者。书中摘取了宇宙史最重要的200个大事件,每个事件都配有相关的艺术作品或照片。这里不仅有绝美的宇宙,也有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宇宙的美和人类艺术的美,都可以在这一本《宇宙之美》之中领略到,是一本兼具科普与人文素养的宇宙学科普书籍。

这本《宇宙之美》的作者有两位,雅克·保罗和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雅克·保罗是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萨克莱核研究中心(CENS)的科学顾问,让-吕克·罗贝尔-艾斯尔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巴黎第七大粒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师。这两位作者都是宇宙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这本书也透着浓浓的学术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两位译者林明和陶奕,也是相关领域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其中,林明对宇宙大尺度结构、高红移宇宙,以及大型宇宙学数值模拟很有科研兴趣。陶奕有一定天体物理和宇宙学背景。正是因此,这本书的译文才能既准确又符合中文语境。不得不说,科普类书籍的翻译太重要了,很多非常好的国外书籍没有遇到合适的译者,读起来晦涩难懂。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翻译本人的双语功底和相关知识背景。如果没有这个领域的知识背景,要想翻译不出错,几乎是不可能的。隔行如隔山,对于翻译来讲,也是一样的。很庆幸,这本《宇宙之美》遇到了这样专业的译者。

这本《宇宙之美》的编排非常有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所以,第一个解释的词条,是多重宇宙。摊开书里的这一部分,左边的页面是词条,右边的页面是。在左边页面的词条最后,会有一个“相关内容”的部分,将与这个词条相关的其他词条及其页码都备注在这里。每一个词条都是这样编排的。这样直观形象的科普,对于萌新爱好者非常友好,也适合小孩子的科普学习。

另一方面,每个词条的左边页面下方,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轴提示。左下角是以大爆炸为起点纪年的事件日期,右下角是公元纪年的事件日期。可以说是非常严谨了。作者甚至严谨到,如果这本书在宇宙其他地方发表,还应采用别的年表。

翻开这本《宇宙之美》,你一定会惊讶于它的全面和严谨,以及那些非常美的。比如大家对宇宙的印象,大概就是一个个星系和周围的黑暗。这种星系图中,那一个个如同盘子的星系,叫做星系盘。它是暗物质晕中的重子物质向内坍缩,形成的自转速度很大的薄盘。星系盘中,弥漫着星际气体云,形成了几十亿颗恒星。而这个星系盘周围的螺旋长条状,叫做星系的旋臂结构。一个“星系盘”的词条,就能将这些知识都讲清楚。

当然,讲宇宙史,就不得不提一些对于天文学和宇宙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关于“银河系”的词条中,就提到了威廉·赫歇尔对天文学的贡献。他原本是一名军乐团乐手,曾经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交响乐和协奏曲。但是,他最大的爱好是天文学。有着同样爱好的妹妹帮助他,他自学成才,观测太空,一生制作了超过400架望远镜。在1781年,他发现了天王星,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得到了国王的津贴。他把津贴都用在了天文学研究上,不断制造出更先进的仪器。他的一生有很多意义重大的天文学新发现,包括发现天王及其两颗卫星,发现红外辐射,构造出一个太阳在圆盘中央、圆盘平面与银河系对齐的模型,还将成千上万星云汇编成表,为一个多世纪后探索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天文学家铺平了道路。

《宇宙之美》不仅讲述了宇宙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这些是如何观察到的。天文学家可以真正地“看”到宇宙在某一演化阶段的大概样子,并不像考古学家那样用遗迹和文物来推测。只要在天空某一范围内选择处在一定距离上的所有天体,就可以观察到。这背后的原理,就是因为光以有限速度传播,所以在空间上遥远,就是在时间上久远。于是,我们可以观测到几十亿年前的星系演化情况。

总之,这是一本难得的宇宙学科普读物。如果是给小孩子看的话,建议家长陪着一起看,可以为小孩子讲解。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和成长方式。

#能力训练# 导语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现在让我们到 考 网一起来看看古代的天文学著作吧!

《三统历》

 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

 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

 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和数学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许多中外学者在对《授时历》进行研究.

 《崇祯历书》

 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

 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关于“科学家写给大家的宇宙学科普书——《宇宙之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