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课堂教学设计几个环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课堂教学设计几个环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 要 历史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任务,必须预先进行科学的课堂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要重点关注五个关键点:历史教师应从研究者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立教学重点;分析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增删、取舍、调并实现知识重构;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以现代学习论为指导,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 历史 教学设计 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71-02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孙子兵法?谋攻篇》上也说:“以虞待不虞者胜。”可见,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预先进行周密和科学的谋划和准备。

历史教师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必须预先进行谋划和准备,这就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就是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教学需求和实施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探索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合理组合,以求得教学效果的优化。

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依据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具体操作依据就是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纲要中的具体目标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历史课标中将纲要的这一具体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总目标。这说明历史课程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在关注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式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以促进其成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实现教育功能的转变,实现纲要规定的教育目标,就必须突破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历史教师应从研究者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改的形势呼唤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这种转变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研究者”的视角开展教学设计,并从教学实践中检验教学设计,再在教后反思中改进教学设计,最后撰写教学经验总结。

首先要研究历史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其次,研究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以什么理论为指导,以什么方式方法展开教学,以什么手段辅助教学,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最后,研究以什么形式、什么态度开展 教学反思 ,从而改进教学设计。继而,研究如何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如何运用相关历史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将教育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论,并建立相应的历史教学设计模式,以便于推广。

关键点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三个维度上确立教学重点

无论是初中课标,还是高中课标都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总目标。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的确立也应该考虑到以上的三个维度。当然,具体确立几个维度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作出具体分析。例如,《三国鼎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初中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大多数教师将重点定为: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而有一位教师则大胆创新,将重点确定为:通过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历史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确立重点不仅转变了学习方式,引导了学习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大大提升了历史教育的效益和功能。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重点的确立还要注意与初中历史相关内容的衔接,在确立三个维度的重点时,应注意变通和提升,以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层次。例如,关于辛亥革命问题,初中课标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高中课标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两者比较来看,从三个维度上都有所体现,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讲意义建构是不足的,还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探究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以至于世界近代史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地位作为重点,以进一步建构和提升辛亥革命史学习的意义。

关键点三,分析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增删、取舍、调并实现知识重构

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教材分析,要研究和分析课标的要求,分析要教学的课时历史知识在初中或高中教材系统、在某册、某单元、某章节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历史知识在历史知识系统中的坐标。其次,分析教学的课时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考虑教材提供的知识点能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果已有内容不能有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就要对知识进行增删、取舍、调并,重构教学知识体系。根据课改理念,教材只是“范例”,这赋予了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的依据和空间。例如,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的三个层面问题,由于专题模块的限制,高中历史必修一只讲了辛亥革命问题,其它问题分别在必修二和必修三中进行研究。所以,要建构关于中国近代化起步问题的知识体系,就要考虑进行恰当的知识调并和整合。再如,其中的洋务运动问题,必修二讲的是其实践活动,必修三讲的是思想内涵。从史实的一般逻辑关系来讲,思想应该是实践的先导,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也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从上分析来看,知识的重新建构也要重视学情,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资源和思维能力、思维习惯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点四,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和学是矛盾统一体,新课改更强调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这种互动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动作交替,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统合、思想和观念的碰撞、能力与素质的跃升。

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课改实践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正日益推广。这三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提出学习问题或目标,学习过程中能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历史事件过程性内容、通过自身努力可能克服的问题、已定位目标的复习性内容可以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有互助性、互补性、互动性,它以异质小组为学习组织形式,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性问题等,可以设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它以问题为中心,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师指导、生生合作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理智能力的发展、情感体验的深化、知识的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提炼。新课程教育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2006年4月17日更新)一文中,作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第一步:预习。第二步:创设情景,启发导学。第三步:自主探究,质疑释疑。第四步:小组研讨、合作学习。第五步:归纳总结。第六步:小结、作业。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作者就综合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是个可资借鉴的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评价问题,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都列述了五种主要参考方法。但是,它包涵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多种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应该以观察法、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互评法、教师点评法、历史习作、历史制作等为主要设计类型,并要体现出发展性特征。

关键点五,以现代学习论为指导,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完善的历史教学设计。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建构主义学习论都是指导教学设计的现代学习论。

新课程实验强调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也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学习理论,对于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课标课程理念指出:“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设计思路方面,高中课标强调:“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设计要体现这些基本的理念和思路,就必须应用现代学习理论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念,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行涛等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3.

[2]刘新宇.课程改革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新认识[J].历史教学,2005,(11).

[3]郭友主编.《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7.

[4]刘晓明主编.科学备课[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8.

[5]丁锦辉等主编.《有效备课》丛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文 思)

课题研究怎么开展

开题报告不过怎么办

 开题报告就是大家要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想想看你站在讲台上,一群专家坐在台下用X光般审视的眼神看着你,这场面也是令人未曾开口就已无语凝噎。这时候如果开题报告写得好,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什么是开题报告?

 写开题报告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开题报告的定义。开题报告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也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者需要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

 很多人对于开题报告都存在着误解:1、以为开题报告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例行公;2、认为一旦更换课题,开题报告就白写了。抱着这样的认识,许多同学对开题报告都会产生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其实是大错特错了。

 开题报告是进入科研领域的一块"敲门砖"

 为什么说撰写开题报告对于一个科研人是十分重要的呢?通过撰写开题报告,可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对于将来完成整个科研项目有着重要意义。认真撰写好的开题报告将来也能派上用场,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吸纳到自己的学位论文和基金标书中,简直是一举多得啊。

 开题报告的主要元素

 不同的高校或研究院所对开题报告的规定略有不同,但大致上都包括以下几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参考文献。接下来我们逐一来看看每个部分的写作要点。

 1、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这个部分中,大家需要回答两个问题。问题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理论意义是什么)比如你的课题是"转录因子在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过程中的作用",则可以表述为:通过该转录因子进一步揭示和完善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分子调控网络。

 问题二,研究这个课题有什么价值?(应用前景)比如,研究一个蛋白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通过这个研究了解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该蛋白可以作为治疗肿瘤转移的靶蛋白。

 2、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综述可能是大家觉得较为难写的一个部分。"综",需要对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且有逻辑性。"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估,提出自己的见解。综述的目的就在于提供本课题来源的理论依据,同时提出本领域还存在怎样的问题,进而可以引出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综述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写:首先确定主题,随后整理文献,最后撰写成文。写作时要注意几个方面:1、搜集的文献素材要全面,以保证观点的公正客观,也要注意搜集最近几年的文献,以保证观点的前沿性;2、由于参考的素材较多,因此要注意去芜存菁,保证观点鲜明;3、引用时要忠于原文,不可歪曲别人的观点。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搞定了综述部分,接下来就要开始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的撰写了。我们来看看这一部分包括的内容:

 (1)研究目标

 需要给出课题具体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最终需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是把前面的研究目的进行分解,形成一个可执行的实验目标。

 研究内容要围绕研究内容进行展开,保证内容层次分明。要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各个部分要有起承转合和恰当的过度,保证整个研究内容浑然一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内容,达到研究目的'的实验手段。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讲究可靠第一、先进性第二。尽量选择本实验室成熟的实验体系和平台。这样一旦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找到其他的师兄师姐来解答。

 针对不同研究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同样是检测细胞液的蛋白表达水平,有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流式分水等方法,这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来进行取舍。

 总之,在研究方法的撰写中要注意:全面、具体、精确。全面是指要把研究用到的实验方法全部描述出来。另一方面,实验步骤和涉及的数字一定要尽量表述得具体而精确。

 (3)研究创新点

 可以分为两点来看,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是指课题是否给本领域带来了新概念或补充,又或者对之前的概念进行了推翻。比如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概念在提出时都属于对当时科学界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引入了新技术或建立了新的动物模型。

 写作这一部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贪多。其实对于一个课题来说,创新点在精而不在多,有1~2点就足够了。盲目地罗列太多反而会使人感觉这个开题报告不具有可操作性。

 4、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指将之前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现,使读者了解你的实验到底是怎么做的。

 接下来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点:

 (1)工作基础:是否具有延续性的学术思路

 (2)科研经费:经费是否能够支撑项目的开销

 (3)实验条件:具备研究方案所需要的实验设备

 (4)实验技术:建立了哪些模型和方法

 (5)交流与合作(国内国外):证明合作实力

 随后,为了保证整个项目能有效的进行下去,需要制定一个工作进度安排。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给出初步的年度(或半年度)时间进度表。但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出现耽搁,也允许进行改动。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一个课题中,通常会有一两个重要的难点,解决了这些难点,课题就能顺利地进行。所以有必要在开题报告中将这些难点提出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这些难点通常包括两类,其一是课题结论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研究了一个基因在细胞中的表型,想要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寻找下游基因,此时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茫然,需要从文献中搜寻,并且结合高通量筛选来进行寻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难点。

 其二是实验材料和技术设备上或课题合作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我们需要做某项实验,但又不具备相关技术,这时就需要通过和他人合作来解决。

 这部分常犯的错误是罗列的问题过多。大家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关键问题。

 6、参考文献

 最后就是参考文献的部分了。这部分中,除了必不可少的引用一些经典文献之外,还是要以最近三至五年的最新文献为主,以保证研究的前沿性。另外,除了一些关于中国概况、诊断标准等内容引用中国文献,建议大家总体以引用英文文献为主(90%以上),以代表研究的国际前沿性。除此之外,不要忘记统一格式,也是很重要的噢~

 最后分享几点小tips:

 1、吃透导师的研究计划

 刚进实验室的科研新人们往往对课题组的情况知之甚少。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多看看导师的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科研合同书等材料,以快速get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和导师的研究计划。

 2、了解师兄师姐的工作

 看看师兄师姐的学位论文和开题报告。从他们的背景介绍和实验设计中获得灵感,帮助自己的开题报告写作。

 3、网上搜索本领域的中文研究生论文

 那如果自己的课题是实验室新开辟的怎么办呢?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论文,这些现成的资料中都有详细的实验背景和方法介绍,可以起到很大帮助。

 最后,祝大家都能写出惊艳众人的开题报告,加油!

;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开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课题总结等。

一、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内容包括: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将研究问题转换成假设,确定采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

(一)分解课题研究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

1、确定研究目标

确定研究课题,一般是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题、总体目标。一项研究课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考虑研究背景,缩小研究范围,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题眼”。开始研究前必须进一步研究,做到准确把握研究主题,分解研究问题,把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抓准研究切入点,做好研究整体计划。研究目标可分平行目标、层次目标和综合目标等。

2、选定研究切入点

一是从基础性的、容易的、关键性的问题中选定;二是从已经成功的经验中去寻找;三是从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去寻找;四是从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去寻找;五是从教育科学理论中去寻找。

(二) 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

一个课题特别是比较综合的课题,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多重关系、多重矛盾和多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必定有一对基本的关系、矛盾或问题,准确找出基本关系的意义就在于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变得清晰且可操作。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归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辅法。主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质的研究法等等;辅法有统计法,测量法,问卷法等等。

3、课题研究方法的使用与选择

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种选法:有一种为主、多法综合运用;多法并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补;单一方法也有,但较少。不同类型(内容、条件)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研究方法。

一是以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标准,按延续方向确定方法。如,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追踪研究,选择纵向研究法;对同一时间内不同对象的研究,选择横向研究法等。

二是以研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划分,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进行常规研究时,选择自然观察法、测试式实验法、调查谈话法,等;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选择不同的技术设备的测试及调控等。

(三)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什么叫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对研究问题中的概念转变为能通过观察来计量的变数思考时预测的研究结果(也称“半成品”)。研究假设是陈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命题,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积极开展理论思维,提出研究假设。

一是积极开展理性思维。假设就是尚未得到实践证明姑且认定的预想,它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推理与判断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暂定的理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历来是科学研究探索的正确途径。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从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断,包括各种可能性理论认识或初步结论,在进行研究之前推测出来。

二是掌握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研究假设应有4条标准:(1)能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4)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三是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步骤。研究假设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从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间环节,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发现的主式。基本步骤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⑵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⑶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而稳定的结构;⑷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灵活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基本观点;⑸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

四是明确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研究假设形成的基本条件有:⑴要以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为基础;⑵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做出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⑶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五是明确研究假设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举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能够操作,能够观察和验证。研究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和解释性假设。

(四)根据课题类型,搞好研究设计

课题研究的设计,基本要求包括研究总目标和分目标、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员分工等,不同类型的课题也有不同的设计,突出研究类型,反映课题特点。

1、应用性研究课题的设计

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课题研究取得的基础理论知识,探寻有具体实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的教育途径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这类课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

应用研究又有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

课题特点:应用性、时代性、效益性和灵活性。

课题设计:要突出“应用”,包括应用性研究的内容、范围、操作等,有应用研究事实性目标和理论性目标。课题设计包括研究目标、研究途径(思路、方法)和研究组织等,按照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设计。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 课堂教学设计几个环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