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任务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文,以有趣的童话形式加以表现,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章写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了诗歌的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适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学情分析

 本课处于二上年级的初级阶段,而且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对于三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文章当中后两种是图文并茂,非常清楚。而第一种,由于学生的年龄,可能有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见过蒲公英。因此,利用板画认识感知,自由做画加深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宽知识面,自己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地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知识目标:

 ⑴ 认识“旅、蒲”等12个生字,会写“已、甲”等10个字。

 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安排

  一、整体感知

 1、导读: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离开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是啊,植物的孩子没长脚也没有翅膀,怎样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植物妈妈有办法吗?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自用的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简洁、有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念。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

 过渡:你们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和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的部分读一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2、指名说的过程中相机追问:

 ⑴ “降落伞”是什么样的?看老师板画。

 ① 这降落伞多美啊!有了它,蒲公英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

 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

 ② 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

 (抽读评析,选读得最好的学生读。)

 ⑵ 蒲公英妈妈的办法怎么样?谁能把它画出来?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做画,评出好的画,贴在黑板上,再来夸夸她。

 ② 苍耳、豌豆这两种植物,书上都配有插图,惟独这一节没有。在理解了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参照另两幅图来画一画,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⑶ 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故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让学生们品尝到自学成功的快乐,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和信心。

 3、合作学习其余两节:

 ⑴ 分小组合作学习喜欢的小节。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三小节,喜欢豌豆妈妈的就学习第四节。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办法,演一演情景,夸一夸“妈妈”。在四种学习方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

 ⑵ 全班交流,相机追问:

 “铠甲”本来指古代士兵穿着保护身体的铁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拿出课前采集的苍耳种子摸一摸,掐一掐,体会苍耳种子坚硬的布满刺的外壳。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个办法可真有趣啊!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抽读评析,小组赛读。)

 ① 豌豆妈妈怎样传播种子?豌豆娃娃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看一看图回答。(播放豌豆娃娃蹦着跳着离开妈妈的动画)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快活吗?全班齐读第五小节,这一节你们认为哪些词语最重要?怎样读最好?抽读,教大家读。

 (全班即兴创作,加上动作、表情用朗读的方式夸夸豌豆妈妈。)

 ② 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蒲公英妈妈靠风力吹,苍耳妈妈靠动物带,豌豆妈妈靠太阳晒来传播种子。

  三、拓展延伸

 1、过渡:

 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三种办法吗?还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

 2、植物妈妈还有哪些办法呢?让我们一起到野外去仔细观察吧!(起立,和老师欢歌共舞)看(屏幕上出现美丽的草原、田野、树林)我们已经来到了野外,这儿是植物的世界,知识的海洋。同学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像课文一样夸一夸这些植物的妈妈吗?为你最喜欢的植物编一编儿歌。

 在理解、熟读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进行仿写,不失为积累语言、提高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四、背诵积累

 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植物妈妈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用背诵课文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学生们反复背诵,比赛谁先背出来。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逐渐内化,自然成诵。机械的背诵只能挫伤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检测设计

 1、积累,填空:

 植物妈妈的办法( ),只要你( )。蒲公英妈妈( ),只要( ),孩子们就( )。

 2、收集:

 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好办法呢?请你自己去查一查。

  板书预设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力吹

 植物妈妈 苍耳 有办法 动物带

 豌豆 太阳晒

  资源库

 1、种子的旅行:

 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等到成熟了,它们就去旅行……

 蒲公英张开降落伞,随着风儿飘不停。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在那里生根。

 风滚草的果子,卷缩成一个个球形。随风在草原上滚动,把种子播进泥层。

 池塘里的睡莲,种子在水面漂行,随着波浪漂呀漂呀,沉到水底发芽生根。

 椰子树的果实像只小船,它的外壳又坚又硬,浪潮把它冲上海岛,岸边又会长出新的椰林。

 有的种子成熟了,蚂蚁会来搬运;有的种子靠鸟传播,鸟粪里常有幼苗诞生。

 有的种子长着钩、刺,能挂在人的衣服上旅行;有的种子根据湿度一张一缩,像动物向前缓缓爬行。

 植物的种子有各种传播的本领,一代又一代啊,繁衍它们的生命。

 2、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絮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猫叫声录音带。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上,办一期“猫趣”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

  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大花猫( );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c、设计板书,如: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 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 ) 性( ) 高( ) 采( )

 贫( ) 姓( ) 稿( ) 踩( )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性。而我们的农村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却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广大的农村教师往往习惯于遵从教考或固执于自己的定向思维,呆板地进行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鉴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学习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培养其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1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几种不良的共性倾向。

 1.1 分组不合理。在当前很多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组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分组方法往往会导致组别间的整体水平差异,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还只是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实力较弱或者整体学生表现不积极的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模式就很难组织和进行,学习效果较差。

 1.2 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另一个更为严重的不良倾向是组内学习重“个体”,轻“群体”。由于没有明确分工,在小组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法,乐于独立思考,在组内讨论发言时表现更为积极;而成绩落后的同学则更多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和提高。

 1.3 学生的“竞合”意识和技能整体都有待提高。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从整体上看,虽然在课堂内也广泛采用了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是由于在组内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以组为单位的团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相对更弱,这就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词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荷花塘的资料片

 2.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荷花塘情况。

 3.观察身边的景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先后出示“荷叶”、“圆圆”,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2.让学生说说荷叶生长的季节、地方。

 3.补充资料,播放。

 4.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象。

 2.让学生在众多的动物卡片中,找出文中的小伙伴,并板书。

 3.生自读课文,读后评一评自己读得怎么样。

 4.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三、学习生字

 1.圈出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汇报学习情况。

 4.读生字卡片。

 5.读含有生词的句子。(有课文中的句子,也有课外的句子)

  四、兴趣表演,理解课文

 1.让学生分小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读自演。

 2.各队自愿表演,说说自己队把荷叶姑娘当成什么,谈感受其它小队评一评。

 3.扩展练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荷叶当成什么。

  五、巩固字词

 1.读文中4个句子。(例如: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2.读有生字的练习短文。

  第二课时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

 2.学生猜谜,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巩固生字

 1.读生字卡片。

 2.做“找朋友”游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师边听边板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展开讨论:在读中你知道了什么(师完成板书)

  四、兴趣朗读、体会情感

 1.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个小伙伴,说说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2.把描写最喜欢的小伙伴的句子,加入适当动作读一读,演一演。

 3.引导学生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五、学习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说一说识字方法。

 3.师范写生字。

 4.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5.选择展示、集体交流。

  六、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说说荷叶是同学们的什么?用“是”说句子。

 2.展示图画作业。

 3.欣赏荷叶的美丽画面,朗读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摇篮 躺

 小蜻蜓 停机坪 立

 小青蛙 歌台 蹲

 小鱼儿 凉伞 游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乐的节奏。

 2、创编动作,表现做家务的情景。

 3、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表演。

  活动准备:

  1、音乐CD。

 2、布置好的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倾听音乐,想象音乐表现的家庭情景。

 指导语:歌里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

 2、学习歌曲。

 1)、教师演唱,幼儿轻声跟唱。

 2)、教师与幼儿共同大声演唱歌曲。

 3、引导幼儿回忆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做家务的,请个别幼儿表演。

 指导语:你看到爸爸、妈妈平时会做哪些家务活呀?你能表演给我们看看吗?

 4、与幼儿讨论:如果玩“扮家家”这个游戏,需要哪些人及材料。

 将幼儿进行分组,一个人当爸爸,一个人当妈妈以及娃娃家材料。

 5、播放音乐,老师与幼儿一同玩“扮家家”的游戏。

 两名幼儿一名扮演爸爸,一名表演妈妈。

 教师可以以孩子角色进入,也可以去娃娃家做客,观看孩子活动情况。

 6、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

 指导语:今天的游戏中你表演,你扮演了谁?你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么照顾娃娃的?

  课后反思:

  整首歌曲的歌词孩子们很熟悉,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当我范唱这首歌曲时,孩子们马上有了感应,和我一起说:炒小菜,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 开始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一起学,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还很有节奏。可见,来自孩子生活熟悉的东西是很能为孩子们理解、接受的。

 当我提出问题:“你看到爸爸、妈妈平时会做哪些家务活呀?”孩子们都能很拥跃地回答,有的孩子还配上了动作。

 因此,我在让孩子们学习这首歌曲时,只要强调歌曲的节奏就可以了,孩子们能很快理解并学会。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开饭了——”这个语言节奏拉得太长,所以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拍节奏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4、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冬天大雪场景、录音机,生字卡片、小红花、彩色笔。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会读并记住生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兴趣;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谈论冬天:

 导语:冬天到了,漫天飘起了雪花,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的叶

 子都冻在玻璃里了,多美的一幅画呀!谁来和老师一起说说冬天?

 (引导学生从看到过的场景、儿歌、歌舞等多个方面、多种形式来谈论冬天。让学生有极大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用语言、歌声、舞蹈来抒发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2、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全都白了。早晨天晴了,一群群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得多高兴呀!这时候,又来了几个新朋友,也想跟他们一起玩,他们在干什么?引出《雪地里的小画家》并板书。

 3、出示冬天雪后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一边放音乐,一边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让学生能从不同侧面了解冬天,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主动识字:

 1、请学生自己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查生字表、问同学、猜一猜等。

 2、同桌俩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想一想: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

 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参加这次美丽的画展,他们都画了些什么?你们想不想参加?

 5、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多美的一幅画呀!赶紧再读课文,找找可爱的青蛙在干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冬眠动物?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读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信息。

 四人小组内认字,看哪个小组记的方法多、方法好:

 (1)4人一组。由四人小组长负责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读;

 (2)当小老师教读;

 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开小火车抽读接读。

 (三)赏读课文,扩展想象:

 下雪了,大地像一块白白的、软软的地毯,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参加《雪地里的小画家》

 评比活动,他们都画出了非常美丽的图画,一起看看他们都画了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

 1、为什么称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2、让学生自主赏读喜欢的地方。

 3、小动物们是小画家,你们也是小画家,快快拿出自己的画笔,发挥你的想象力,把自己想到的用画笔展现给大家。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挥笔作画。

 (四)作业:

 完成图画,朗读课文。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他认为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对于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在我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注意的不够,尤其是大师文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分层作业法,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觉得麻烦,大量的时间是在对一部分学生讲课,而对于学习没有困难或是学生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为班里也有遮这样的一些"大将",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读着《给教师建议》这部教育著作,并不断地把其理论和精华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