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二章第三节01”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二章第三节01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英国的经济战略:

英国前首相散切尔夫人指出,英国经济的振兴必须依靠设计,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英国的设计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迅猛地发展,为英国工业注入了大量活力。英国设计以其高度的逻辑性;对消费者愿望的理解和销售系统之间的结合为英国赢得了市场。

2 、日本的经济战略: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引入现代工业设计,将设计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的腾飞,使日本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和欧盟比肩的经济大国。国际经济界的分析认为:“日本经济=设计力”

3 、当今世界的设计是如何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 ?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力手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已为许多国家政府所关注,都成立了现代工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或研究中心,全面推行和实施现代工业设计,并且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高科技开发型。

4 、当今的市场竞争:

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竞争明显取决于设计竞争,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纷纷都把设计作为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又取决于设计的竞争。设计不仅物化了一个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具体地规范了企业文化的运行模式,将企业职工与市场和社会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公司只有设计取得领先才能够赢得市场竞争。市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设计与消费的结合点。

(一)人的需求消费层次 (设计是创造高附加值的方法)

从消费层次来看,人的消费需求大体分为三类层次;

第一类层次主要解决衣食等基本问题,满足人的生存需求:

第二层次是追求共性,即流行、模仿,满足安全和社会需要;

第三类层次是追求个性,要求小批量、多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前两个层次解决的是人有我有的问题,而第三个层次则满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愿望,这种“知”的满足,必须要求高附加价值的商品。

(二)商品的附加价值

1 、定义: 商品的附加价值,是指企业得到劳动者协作而创造由来的新价值。

高附加值不仅仅是从机能方面考虑,还必须将功能、材料与感性三者统一考虑才行。

设计作为创造附加价值的手段,还能提信息的价值,将最新信息寓于设计符号之中。

设计往往结合了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开发新产品。

2 、商品的价值有多种: 例如一种新设计包装的香水少量上市时,以除了使用价值以外,还具有“稀有价值”,此外还有“观念价值”、“设计价值”、“信息价值”等。

3 、高附加价值如何形成: 如日本时装决非为大批量生产而设计。它每一种新设计的款式一定只生产极有限的几件,而这一极小批量还不会在同一市场上出现,也许两件在巴黎的时装店,两件在纽约,又有两件投放在罗马。这是小批量设计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方法。企业的CI设计也可以创造高附加价值。一旦CI形象成功树立,名牌、名人、名品、名地便保证了高附加价值的实现。

4 、名牌效应的特征: 著名企业还常常利用其名牌商品,再设计、开发配套的系列产品。这样新产品容易一举成功同时也具有高附加价值。设计作为创造附加价值的手段还能提高信息的价值,将最新信息寓于设计符号之中。设计往往结合了最的科技成果,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开发新产品。它还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握市场的文化脉搏与经济信息,针对不同消费层的消费心理和经济状况,开发出适应不同消费层的商品这都是设计创造高附加价值的表现。此外,设计的艺术内涵是创造高附加值永远的保证。

5 、设计的价值意义还表现在表现在设计的价值工程上:

( 1 ) 价值工程寻求的是功能与成本之间最佳的对应配比,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2 ) 提高设计对象的价值,正是价值工程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可以说价值工程是一种设计方法。设

计的价值工程寻找出最佳资源配置,如俗话所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高级宾馆的设计,它的大堂、国际会议厅、总经理办公室等,一定是用最上等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而一般职员的工作室、内部图书室等,建筑师则会考虑相应次级的选料。

( 3 ) 承造高附加价值的商品竞争主要依靠商品竞争。设计作为一种措施还可以解决成本

的难题,从而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欢迎。

《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二章第二节01

设计美学是每一位设计师的必修课,设计师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提升,离不开自身人文价值观的确立和对审美规律的了解。

花是圆的,是对一种自然存在的事物作出对事实判断,这个实时是不被个人情感,价值观等影响的。每个人对这个判断都会认可。

而花是美的则是一种审美判断,这个判断与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相关。美并不是一种事实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产物。

并不完全相同。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体现了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相关联的审美价值。而美酒等中的“美”这是对主体能带来一定的美的感受和体验,与美学中的美存在共性,但具体内涵有些许不同。

1,和谐之美,古代西方学院派认为美在和谐,而和谐来自秩序,秩序出于比例,比例则出于度量。

2,美善合一,古代中西方一致认为美都东西具有一定的功能目的,苏格拉底认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它依存于事物的用途。

3,技艺相通,技术与艺术这两个范畴都具有历史性,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庄子认为艺术制作需要技能和技术。

1,阐释功能,设计美学有助于设计史从设计美学的视野里,加深对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人的感觉能力作为人的整个心理功能的一部分,是思维和理性相互交融,只有理解设计美学,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

2,价值导向,设计美学的理论涉及了真善美的统一,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同时品牌文化也需要真善美的价值观来引导,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3,对实践的启示作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设计美学可以为相关实践提供实践目标,效果和方法途径的知识,为实践的探索打开思想之门。包豪斯倡导形式依随功能的产品设计逻辑,重视机械技术,工业的标准化,并适当考虑商业因素,这使它在现代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

4,反思和批判功能,设计美学可以对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和设计效果加以分析和自省,总结经验并且期望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以上四个问题和回答总结了设计美学的学科性质,古代中西美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为什么要学设计美学,第一章完。

《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七章第二节02

(一 ) 设计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待定的目的,根据自然与社会规律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和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整体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技术体现在:生产技术、产品技术、操作技术三方面。

设计总是受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包括生产用的工具、机器及其发展阶段的知识,它是生产力的一种主要构成要素。设计是设计人员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技术形成了包围设计者的环境,无论哪个时代的设计和艺术都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而由于环境状况的种种改变,也就改变了设计者进行工作所使用的材料。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着直接影响。

(二)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历史演变 (简述科技进步给设计带来的影响,或:为什么说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往往给设计造成重大影响?)

设计总是受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着直接影响。设计是在工业革命后开花结果的,这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思考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深刻的关系。

( 1 ) 首先,设计与制造的分工。18世纪,建筑师首先从“建筑工会”中分离出来,使建筑水平的智力活动。随着劳动分工的迅速发展,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设计专业。机器生产同时导致了标准化和一体化产品的出现,各种优质钢材和金属被应用于设计。

( 2 )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导致了20世纪初各种设计思潮的产生,同时为设计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科学技术进步,必然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机器和工具,接着又凭借这些工具和机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福特生产线的发明;西门子电梯的发明等。

广告设计从本世纪20年代起甚嚣尘上,而CI设计也有了特别的重要意义。

( 3 ) 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往往给设计造成重大影响,例如轧钢、轻金属、镀铬、塑料、胶合板、层积木等等。毫无疑义,塑料是对20世纪设计影响最大的材料。这种复合型的人工材料易于成型和脱模,且成本低廉,因此很快在设计中应用开来。塑料在20世纪20年代已建立起了它的工业地位,并且被工业设计师们赋予了社会意义,成为“民主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新材料的出现益是鼓励着设计师进行新的形式探索。它们受到工业设计师的青睐,被用于各种产品上,更适宜设计的个性发挥和产品符号的灵活运用。

( 4 ) 与再现和复制技术有关的机器的相继诞生使视觉传达的领域不断扩大。1839年,摄影技术发明,照相印刷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翻开了现代视觉传达史的第一页。1930年照相的铜版技术发明,使摄影从此在广告设计中占住了确定位置,并成为今天照相设计的基础。1895年卢米埃兄弟的伟大发明—**,是在摄影的基础上产生的。**的出现又导致了另一种传达媒体一一电视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由于收音机、电视机等多种新媒体的使用,加之大量的信息要求,广告产业迅速发展,伴随着视觉传达技术的不断创新,视听觉中如投影、电子音乐和幻灯的组合,照明板形成的映象,音响的视觉化,用激光进行的视觉传达等,极大地丰富了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同时大大地扩大和深化了视觉传达领域。

( 5 ) 新兴的信息技术引起设计生产及设计模式划时代的变革。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对工业革命的反响,那么后现代主义设计便是对信息技术的反响。

① 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而微电子技术最先得益于20世纪40年代末晶体管的发明,它使电子装置的小型化成为可能,从而为后来的自动化小批量生产以及信息处理中起关键作用的计算机开辟了道路。小批量生产为设计走向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后工业时代的设计把消费生活的类别、风格输入到生产过程中,其技术要求更加智能化,更加灵活,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逐步顾及生产产品的社会条件。

② 在各种形式的设计制作中,计算机的帮助更显而易见。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CAD软件已成为广大设计师的常用工具。计算机使平面设计师可以自由地“借用”无数的图像资料,并且可以兼编辑与设计师于一身,设计出富有人情味和人性的产品。

③ 软件技术不仅改变了设计的过程,而且改变了设计的概念。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设师可以直接了解他的设计品效果究竟如何,因此设计获得了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某些特质,即强调产品的使用、操作上的便利、功能上的灵活性以及使用者特殊要求的适应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质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

(三)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述

首先,设计与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设计提供新的手段,技术的发展给设计提供新的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师提供新的课题;设计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可以为科学技术服务。

其次,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只有在被社会接纳、被社会消费情况下,才能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财富。科学技术是通过设计向社会自我表达,设计使新技术“可能”转变成现实。

第三,从本质上看,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统一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技术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探求世界本质的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和主观世界中隐含的矛盾、结构和谐与秩序。这种目标上的结合、相关、沟通,正是科学与艺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交叉的内在基础。在古汉语中,技、艺部分合成“技艺”。在希腊词汇中艺术一词的词意几乎等同于技艺。

因此,艺术与技术具有同源关系。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工艺的辉煌,它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历史形态。而由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是现代生产技术和方式进步。设计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是大胆采用现代技术的结果。因此,设计的发展尤其需要科学技术作为先导,同时,科学技术也需要以设计作载体展示出来。可以肯定,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深,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审美取向也会越趋明显。

设计批评是设计及批评发展的归纳与表达,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一套统一的批评标准,将其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施加于设计工作者。如1952年周恩来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标准;1941年丘吉尔提出了消费品设计的效用计划模式,1952年结束。

设计批评的标准在其自然状态下,随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化着。批评标准根本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时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意味着人们对设计要素的不同理解。设计的发展目睹了人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政治结构等多方面的重大变化,设计批评在每一个时期对于设计诸要素都表出不同的倾向。

功能本来是具有共性、相对稳定的标准。然而,设计品的功能可能发生转移,同一设计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首先将设计的批评标准问题推向前台的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为机器产品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使工艺的价值延伸到了设计领域,这在当时的家具设计中立即得到体现,然而,工艺美术运动以中世纪的手工业为楷模,以中世纪的浪漫主义为设计理想,与机器大生产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而且它的批评标准也陷入了这样一个伦理矛盾:一方面,手工业的确可以缩小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和廉价商品,而手工艺产品——包括莫里斯等工艺是美术运动代表们的大部分设计却过于昂贵,致使多数消费者无力负担。工艺美术运动的标准后来让位于机器美学是时代所趋,大势使然。

然而,设计在经历过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工艺美术运动的批评标准在20世纪60年代又有了回归之势。工艺美术运动与后现代两个时期的批评都表现出对机器专制的反感,前者出于对工业大生产的担忧和缺乏了解,而后者却处于厌恶与太了解,亦及了解后的失望。两者的基础不同,后现代的批评不会排斥科技进步,因为正是依赖高技术,设计才能实现其多元化、个性化的目标。设计批评的标准随历史而演化,因时尚而不同,而时尚又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循环性。

机器美学的含义:

(1)建筑应像机器一样符合实际的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

(2)建筑像机器那样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遍适应性;

(3)建筑应像机器那样高效,强调建筑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它们在不同的程度和不同方面为设计批评的新观点作出了贡献。其中最有突破的是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于1907年,领袖是穆德修斯,宗旨是建立一种国家标准,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的信条在荷兰、德国、法国、新兴的苏联都确立起来。艺术的纯形式主义批评已为工业产品的几何形态进入美学范畴奠定了基础。各国的设计逐渐打破民族的界限,行横了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风格”,到50年代发展到极限。

“国际风格”前到现代主义称为现代主义先锋派。先锋派到观念最终以包豪斯为代表。包豪斯的理想是打破艺术、设计、工艺、及建筑之间的各种界限,创造“完全艺术品”。30年代的“国际风格”就是包豪斯设计风格化的结果。

现代主义设计批评标准: 1、功能主义特征;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具体建筑有:六面建筑;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幕墙架构的产生;标准化的原则;反装饰主义立场;中性色彩计划;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版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现代主义设计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对于国际风格那种冷漠、却饭个性和人情味的设计,人们感到厌倦。此时,“波普设计”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为目的,打破高雅与通俗趣味的差别,从此,色彩和装饰被重新运用,一些古典主义的视觉词汇也被重新运用于建筑中,历史主义东山再起。“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设计批评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詹克斯发表的建筑理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代表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幻灭,人们已失去了对进步、理性、人类良心这些现代主义信念的信心。

1972年,因日本设计师山崎宾的普鲁依特-艾戈计划的拆毁,而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结束的标志,继之而起的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设计批评的标准又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主义的“生产”理想转向了“生活”理想;过去宣扬设计的广泛性,通过设计的理念引导消费者,而今转为尊重消费者,尊重个性,使设计适应消费者情感上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批评将重点由机器和产品转移到了过程和人,消费者的反应成为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设计对“消费者化”与灵活性已成为设计的必要特征和手段。为了适应各不相同的消费集团甚至未来满足个人爱好的需要,机器大生产逐步地调整灵活的可变生产系统,市场研究成了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如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一样,设计批评也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更换着标准。标准总是很高的,是一个时代的理想,而整个看来,标准又是运动的,表现出明显的历时性和相对性。

关于“《设计学概论》笔记-第二章第三节01”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