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何差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中国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则重理智。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哲理名言充分体现了西方对理智的偏重远远大于对人情的重视。

2、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不过是人的陪衬。

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注重个人和物质利益,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认为人有能力而且必须征服自然以获取生存的条件。

而中国人从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天、地、人一统于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从语言角度看,汉语是非形态语,西方语言为形态语。

西方文字是由单个字母组成的流线性的文字,它以形统意,通过严密复杂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谓结构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谓结构才是句子。

而汉语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方块字,方块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语意意思,汉语言是以意统形的,句子的句法、组织结构和语义根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来安排,而且在汉语中没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是随处可见的,所以汉语组织以达意为主,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

西方流线性的语言和文字相应于西方人单向性的思维模式,他们强于分析、逻辑。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讲究整体性与立体性,体现了中国人立体的思维模式。

4、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里,物质的满足是相当重要的,从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物质的追逐简直不择手段,对物质的追逐,对感官刺激的寻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觉迷茫。相反,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5、西方重个人主义,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

西方自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体的奋斗,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会为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之利益。

而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从古至今,家国思想贯穿人心,一个与众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国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主义更是深入人心。

中国人的行为注重的是以大局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强调集体至上的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

西方的影响腐蚀中国文化了吗?请举例

西方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极大不同的。简单来说西方文化是外向裸露,而我们的文化是含蓄内敛。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传统文化更看重对别人的影响。

西式家庭观念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虽然流传的西方故事夸张了这一点?譬如传闻说西方人的孩子年满十八岁就会被父母踢出家门,要求他们自由生长。这一点虽然有极大的夸张,但是可以体现出西方人民对于家庭观念不是很在意。

传统文化很看重家庭和家族

而传统文化里面对于家族的观念十分深刻,如果有一个人的犯了错,要请族长来主持会议,评价对错,施以惩罚。个人家庭里面,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和掌控也要胜于西式家庭。有些家长养育了过分懒惰的子女,接下来一生都在琢磨怎么给子女寻求生存机会。

?面子思想?

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很在乎自己所作所为有没有丢了自己的面子,是决计不肯在公众场合做出奇怪举动的。而西方文化里面似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太能够理解面子思想,更多的人选择我行我素。

?开放?和?含蓄?

西方的孩子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被魔鬼所诱惑,看他们的文艺作品会发现未成年人总是过于早熟。而中国的孩子,在未成年阶段,于这方面受到的保护过多到孩子成年之后,在这方面都显得很幼稚。

含蓄的文化有含蓄的美丽,开放的文化有开放的灿烂,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尊重。我们应该接纳各自文化的精华,去除各自文化的糟粕,自由的选择自己愿意遵循的文化。不兼容的文化之下成长的孩子不代表不能对话,努力成为一个优秀上进、乐观开朗的青年人!

现代文明有哪些糟粕?

大家说呢,警醒啊: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悬挂起“庆祝耶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耶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耶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耶诞舞会”、“耶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耶诞信息”;数以万计的“耶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耶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耶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我们对中国的“耶教”问题抱以了解的同情:盖庞大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需要精神支撑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会精英则欲借“耶教”以“挟洋自重”;盖中国的信仰危机、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匮乏迫使国人寻找身心安顿之所;盖“祛魅”的“现代性”带来的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导致人们重新发现宗教生活的意义;盖“圣诞节”作为巨大的商机和利润而为厂家、商家所鼓噪与利用。

种种原因使得“耶教”成为部分国人的可能与选择,使得“圣诞节”成为国人无法躲避的文化景观。是故,我们无意攻讦“耶教”和指责中国耶教徒过“圣诞节”。相反,值此“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愿意祝福那些真诚的和爱国的中国耶教徒愉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耶教”传播并非单纯文化和宗教问题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

换而言之,“耶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圣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圣诞节”。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不存在所谓糟粕,好与坏是相对的。当选择A之后,其他的就会成为阻碍,糟粕。我们要做的是,选出精华的同时,对糟粕保持相对尊重,维持多样。

定义某一物为"精华"还是"糟粕",是相对的,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在传统社会是精华,但此一时彼一时,同样的东西到了现代社会就变成糟粕,实乃衡量标准有别。

西方现代文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二,源自希腊雅典的西方式民主制。

三,对科学理性和进化论的崇拜,即信仰达尔文主义的社会进化论,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四,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

五,依法治国的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何差异?”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